覆巢之下难有完卵
导语:一个社会不能将一切建立在德行基础上,同样,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了对于基本道德伦理的认同和价值准则的遵守,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是无力的。

经济观察报 在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辞职后,三聚氰胺导致的“毒奶事件”问责升级,但我们认为问责本身并不能替代对真相的探究。

企业和政府官员的拖延、瞒报已有官方披露,但是添加三聚氰胺的行为究竟通过怎样的方式操作,其间是否存在整个行业的有组织犯罪行为,公众依然未知。而剥开迷雾和疑云,探究事件的真相,当是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度发生的前提。

与此同时,因“毒奶事件”带来的混乱亦未了结。报章称有广州、深圳市民集体出关赴港采购;一些并不知名品牌陡然成为选择对象,仅仅因为它们没有被查验;事件甚至引发了豆浆机销路的凯歌高奏。

消费者此情可悯。

产业链条各环节企业自律的缺失和监管体系的几近虚设,使得消费者本应享有的保护屏障轻易之间便被突破。仔细思量,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不过,如果放之于更广泛的意义上观察,假如我们不能承担每个个体应当承担和履行的职责,事实上我们是否在受害的同时亦在加害他人?

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社会和经济链条的一份子。消费者本身,在另外的链条中可能是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如果从起点观察,第一道防线应当是作为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本身的道德自律。在诸多造成伤害的事故中,我们屡屡观察到——与监管乏力伴生的往往是自律的缺失,甚至沦丧。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对“毒奶事件”的反思中,尽管我们可以也应该将矛头指向不良奶站、企业乃至不作为的政府,但是同样也需要将自己作为观察对象,当我们置身那样一个环境,是否能够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此种灾难的共谋者?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们承认,在那种环境中个体的努力、坚持、守望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守望是我们人类和一般动物的最重要的区别。

实际上,即使在“毒奶事件”中,要想找出有意“谋杀”者已然相当困难。奶站只是想多卖一点奶,收购品质可以高一些;企业失察,或许只是希望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更多;官员瞒报,因为奥运临近而要“顾全大局”免得丢了乌纱。但正是这种不以为然的小小恶举,酿成了多名婴幼儿夭折,上万人健康受损的人间悲剧。在这里,每个人基于自我的合理选择和利益最大化,已经构成了对其他个体的严重伤害。

推而论之,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是否应当问问自己,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坚守作为社会公民的底线,是否能够在工作中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我们很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加害者。中国古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是否对这些警训已经麻木不仁?甚至弃之如草芥敝屣?

我们无意夸大道德约束乃至要求公民善行的力量。一个社会不能将一切建立在德行基础上,同样,如果整个社会没有了对于基本道德伦理的认同和价值准则的遵守,再强大的监管力量也是无力的。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和国家,失去的是整个有序社会的基石。最严谨的制度,首先必须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下。如果善恶本身已不再分明,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所有我们所不齿的恶相必将屡屡发生。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