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简介才能认识其人,但今年却不同。作为《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是获得这项荣誉的最知名人士之一。
北京时间10月13日19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克鲁格曼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域的分析”。同样重要的是,诺贝尔委员会似乎认为,在全球金融恐慌这样一个微妙时刻,那些一直保持思维缜密的经济学学者更加值得嘉奖。
自由思想与独立思考
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本身并不出奇: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诺贝尔奖被认为最终都会落入克鲁格曼囊中。这位被经济学界权威人士萨缪尔森誉之为“升起的明星和必将成功的开拓者”,早在1977年,年仅24岁时就构建了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领域;在1991年克鲁格曼以其天才式的成就获得美国经济学会专门颁发给40岁以下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赢得学术声誉。由于获得这一奖项的很多经济学家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它一直是预测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先行指标。
但是,让人关注的还有两点:时间的安排和克鲁格曼的单独获奖。时间安排上十分“巧合”,因为克鲁格曼一直是针对小布什政府和麦凯恩犀利而又具有影响力的批评人士,而现在离美国大选还有三个星期。
自从2001年小布什履任以来,作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克鲁格曼就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上,以学者的责任和良知,深入剖析小布什政府的政策,从加州能源危机、安然事件、社会保障计划到减税政策、伊拉克战争,并逐渐成为小布什政府最严厉的批评者。
他时常以大量的文章和书籍质疑这个时代最为人所珍视的经济神话,挑战知识界与政界要人的庄严地位,并且言辞犀利。他的信条是:如果专栏文章不能使许多人心烦意乱,那么作者就是在浪费版面。因此,克鲁格曼被记者和同僚称为“伟大的批判者”。
此外,这次诺贝尔委员会也没有按照通常惯例,让相关领域的其他经济学家分享这个奖项,比如有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ash Dixit)等学者的努力才使得克鲁格曼的研究成为可能。
然而,作为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克鲁格曼所具有的才能也许能有几个同僚比肩。但是,作为一位与公众交流的经济学人士,克鲁格曼的天赋却无人可比。看起来,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克鲁格曼的公共知识分子角色,是通向这个奖项的踏脚石,而非障碍。
克鲁格曼说:“世界需要的是行动,这就要让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大部分人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序),当这位满面络腮胡子,充满魅力的教授在大学里讲课时,总是吸引了大批对他景仰万分的学子,折服于他的洞察力、风度和学术激情。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把握问题的本质所在,超越传统理论的迷思,使学生深刻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为才华横溢的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同时又善于甩掉学府的深奥气息,将复杂沉闷的经济课题用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文字向公众表达。美国媒体认为,克鲁格曼是继凯恩斯之后文笔最出色的经济学家。
看透数据背后的真相
由于克鲁格曼的单独获奖,世界再一次认识到经济学的重要。克鲁格曼一直是清晰经济思考的典范,同时也是“用数据而非迹象说话”的捍卫者。“他总是领先别人两步”,美国《财富》杂志对克鲁格曼的创造力充满敬仰。
1996年克鲁格曼出版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当时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缓慢,亚洲经济曾经是黯淡的世界图景上的一个亮点,东亚诸国陶醉于来自全世界的赞誉声中,克鲁格曼却语出惊人,他批评东亚经济的繁荣归因于不断投入大量的劳务和资本,而不是单位投入产出效益的增长所致,亚洲模式轻视技术创新,侧重于数量扩张,属于投入型增长而非效率型增长;他提出亚洲经济短时间的成就固然可观,但亚洲并未给世界提供一种优越于西方的新经济模式;他断言所谓“亚洲奇迹”建立在沙漠之上,迟早会幻灭。
在亚洲经济赞歌四起的日子里,克鲁格曼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虽然语惊四座,却不被多人认同,更不能引起东亚各国的警觉,反招致指责和讥讽。然而,三年后的亚洲金融风暴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有传言称,金融大鳄索罗斯就是看了克鲁格曼的《东亚奇迹的神话》一文后才开始狙击亚洲金融市场的。
同时,克鲁格曼也是全球化坚定而又机智的捍卫者。1998年9月, 克鲁格曼又一次以他“离经叛道”的见解震惊经济学界。当时他在美国《财富》杂志上撰文指出: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A计划在解决经济危机失效后,有必要实行B计划,也就是实行外汇管制。他呼吁亚洲国家唯一的自救方法是暂时恢复外汇管制。
这种颠覆传统自由市场观念的论调,显然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庭抗礼,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引发了关于“自由市场”与“资本管制”的广泛争论。就在这时,马来西亚终于忍不住高息之苦,率先宣布了外汇管制措施,成为执行管制学说的先驱,并将资本管制论的震撼推向了最高点。
独具见解的克氏理论经常充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爆炸力。或许由于他独特的专业视角,或许由于他本来就是危机研究的学者,在对前景的研究中,他常常是以悲观的论调,预示着各种不同领域的危机。例如,他曾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出:因特网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影响力远不如一般想象中那么大;10年后,所谓的“知识经济”将成为一个可笑的名词;未来20年内,可能由于原油供应中断,农产品价格上扬,而发生天然资源短缺的全球性危机。
在经济一片大好时,他警告世人注意互联网狂热和房价泡沫,并通过一些关于婴儿保姆关系网、淘金潮或者热狗制造商的寓言故事,让读者了解经济。2001年新经济泡沫的破灭,网络公司哀鸿遍野,网络经济从梦幻般的狂热中回归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克鲁格曼对知识经济的真知灼见。
穿越动荡不安的世界
对于2005至2006年间美国经济令人摸不着方向的混淆状况,克鲁格曼已经嗅到了一些未来经济危机的味道。“在出现拐点时,那些通常代表经济风向标的各种指数往往会指向不同的方向。”2006年底,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风暴的征兆》的文章,提前预测到了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
他在文章中写道:“目前,基于历史上利率和经济景气低迷之间的关联度建立的统计模型表明,基本上有50%的机会我们将要经历一次真正的经济衰退。经济放缓甚至都不能算做真正衰退。真正的衰退能导致失业人口剧增。如此,2007年将是十分严峻的一年。”
并且克鲁格曼还早在今年3月就曾经表示过,美国住宅价格要回到合理水平,将平均下跌25%,甚至40%~50%。
现在,克鲁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接受采访时警示我们,此次危机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危机同样危及实体经济,即使信贷市场被盘活,未来还是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衰退。
他正打算将接近140万美元的这笔诺贝尔奖奖金部分投资于国债,因为现在“市场的表现实在是太糟糕了”,克鲁格曼在领奖后说。
克鲁格曼认为,“我们处在一个必须时刻系紧安全带、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中”,而且他认为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克鲁格曼总是能够在公众甚至学界的狂热中,保持着冷竣的清醒;他的眼睛总是能穿透盲目乐观的表象,发觉现实背后的阴暗面,所以他的看法总是与众不同,从来都不去附和所谓的权威理论或流行思潮。结果往往证明了他的睿智,他的警告总是打败了悦耳的颂歌。
无论如何,当这位年仅55岁,名声如日中天的经济学家开口说话的时候,风雨飘摇中的世界以及全球投资者都应该凝神倾听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