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独家专稿,版权所有:IMF 李剑/译
我们正在见证金融市场经历一段极度不确定和复杂的时期。毫无疑问,金融动荡已经极大地增加了未来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现阶段金融部门所经历的“去杠杆化”和信贷增长之间的潜在的负反馈的不确定性;以及信贷收入放缓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不确定性。
认识和强调了这些不确定性,我们最新的全球展望报告预测在未来几个月,全球经济将会进一步弱化。但如果能够通过适当并且果断的政策措施来应对现存和将来会出现的挑战的话,我们也认为明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可能会逐步开始复苏。
不同地区衰退程度不同
美国依然还是处在这场从2007年夏天开始的金融市场动荡的中心,而且会继续回荡和辐射到全球。这场金融动荡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已经毋庸置疑。
金融部门风险的增加已经非常明显的溢出到实体部门。但如果能够采取相应果断的政策,将会有助于减少信心的螺旋式下滑,重新恢复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并能够降低全球经济坠入下滑深渊的风险。
在明年下半年经济的可能复苏到来之前,全球经济面临继续下滑的境地。然而,地区之间的衰退程度有所不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已经显著地落在潜在增长率之下。虽然美国经济由于货币放松和财政激励的支持,今年上半年的表现好于预期,但是住宅投资的下降将会持续到2009年,同时房产净值的损失将会影响到消费支出。因此,未来几个季度的产出将会面临缩水的风险。
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增长已经明显下滑。由于最近几个月的工业活动减速,商业和消费者情绪受到了严重损害,表现出信贷环境紧缩,总体经济增长变弱,以及强势欧元带来对出口的负面影响。石油和商品价格的高企也正在侵蚀实际可支配收入,资金紧张威胁投资。下滑的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拖累欧洲一些国家的内部需求,比如西班牙、英国和爱尔兰。日本经济在2008年二季度也显著下滑,工业活动和消费指数已经表明未来会进一步恶化,今年和明年的GDP将继续位于潜在产出的下方。
新兴市场国家不处于这次危机的前线,但是已经受到最近一段时间金融动荡的影响。虽然这些国家的增长依然保持强劲,但动力已经不足。新兴市场国家的年增长率已经从2007年的8.25%下降到现在的7%,主要是受到发达国家需求减弱而导致的出口放缓的影响,以及未来几个季度可能面临的经济疲软预期。
那些和全球制造业息息相关的亚洲新兴市场国家(除了中国)已经显现出了减速的迹象,比如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的情况稍好,但是也受到了影响。
金融机构的挑战
我们知道金融机构,特别是那些成熟经济体的金融机构在过去的半年里经历了巨大的调整,进行了巨额融资,但是还远远没有结束。
一些银行出售它们的流动性资产,而且从表外结构性投资工具(SIVs:是银行支持的一种投资业务,主要销售商业票据等短期债券,购买次贷债券等长期债券。其利润所得主要来自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之间的利差)和渠道来吸收资金,同时又要降低资产负债表的风险和加强流动性的保障。另外一些银行开始去除他们到期的非流动性资产,但是这需要时间。现在金融机构正处在极为重要的“去杠杆化”的过程当中,这个过程开始于一个月前,但是运转并不好。
在过去的几周内,全球的央行和政府采取了不同寻常的措施来防止信心丧失的扩散以及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出现。现在必须指出,银行“去杠杆化”道路上存在一些特殊风险。
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过程将会涉及三个方面:降低资产、筹集资本以及最终要实行新的商业模式。通过降低资产来进行“去杠杆化”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因为在流动性不好的市场上卖出资产将会遭受降低资本损失。另外,现在通过金融机构之间来筹集资本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由于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于融资的高要求,筹资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一些政府倾向于仅为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受困机构提供资金。
这些困难会让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承压,并且会拖累经济复苏的步伐。私人部门信贷增长的未来已经受到了影响,家庭信贷开始显著放缓,而且公司借贷在现存的借款协议到期后也会减少。在欧洲,这种现象已经出现,特别是在抵押贷款领域。像爱尔兰和英国,公司借贷增长也由于赢利预期黯淡开始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