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新望:非常感谢诸位,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开发区的事我们关注很长时间,去年我们搞了一个全景式的报告,把全国开发区走了一遍,在报道登了以后,我们收到一些开发区来信、来电,对开发区的深度报告,说能不能做一些开发区的基本调查或者评比。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开发区怎么办,金融中心在中国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还能不能搞下去。尤其是加入WOT,各种开发区越来越多。前去年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是最高级别的,叫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发区名号越来越多,也在深化开放。

经济观察研究院 院长 新望

今天就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开发区前景研讨会这个题目,我们请来的都是行业顶尖的专家,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是刘培强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我们陈老师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博导、中国社科院荣誉委员。肖老师是国家发改委国土研究所副所长。周汉华老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科技部这部对开发区非常熟悉。刘奇洪老师从硕士到博士一直研究开发区。魏社长是高新产业导报社长。刘敏是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的,这位是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艾晓光先生。我简单介绍一下,陈社长您说说。

 

陈辉: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到我们报社来开这个圆桌会。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这两个词核心以后是改革,最核心的也是开放。我们过去更关注宏观的,关注大企业,我们在这段时间也发现我们要更关注一些进入到整个内陆城市的中心去,所以我们今年意识到应该关注开发区的建设,今年也是开发区建设的20周年的历史时期。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作为一个媒体来讲,虽然有一个传播工具的作用,更多的是一个平台,希望各个专家通过这样个平台对开发区做出很好的贡献。所以今天开这个座谈会,希望集思广益,对开发区的发展起点作用,起点媒体的力量,所以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对我们提出很好的想法,作出我们媒体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经济观察报社副社长 陈辉
   

新望:咱们是圆桌会、座谈会,随便讲。下面就这个题目,各自的角度说说。

 

陈栋生:讨论题出得很好,“开发区”是改革中的创新之物,最早是蛇口工业区,以后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几乎每个城市一个(共12个)一直发展到现在的54个。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虽已起步,但整个讲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环境很不适应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需要;投资的硬环境,各种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也很大。全国要求一、两年马上变,“局部突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建特区、设开发区,恐均源于此。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博导、中国社科院荣誉委员 陈栋生

20多年来发展的业绩证明这条路是对的,开发区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就业等多方面,特别是在推进经济国际化方面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开发区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更新上的作用就更大,更显著。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国情、世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新的环境、新的使命,在开发区发展的某些方针上做出与时俱进、循时应变的调整,在新起点上推进开发区上新台阶恐怕是需要的。
第一,开发区的示范、辐射或带动作用过去主要是针对对外开放、引资而言,今后似应体现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成为国家和所在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排头兵。
再如,二十多年前,开发区的重点是创建投资环境、招商引资,特别是引进工业项目作大作强经济;而现在同样要“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管理,扩大公共服务。这些任务都要求开发区的“管委会模式”有所发展,有些开发区可能会成为所在城市的新城区,长春市已经这样做了。 针对已经发生的变化,媒体通过反映新变化、新要求的评选指标;发挥导向作用很有意义;对主管开发区的职能部门,也可发挥反应民意、借助民智的作用。

 

刘培强:非常高兴参加,这么多专家,机会非常好,非常难得。我一直找法律专家,原来在这了,自己搞不行,一定要有资深的专家参与进来,不然搞不起来。另外今天的题目非常的深刻。陈老讲的一针见血,讲的非常到位,的确有这些问题存在。
现在开发区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比较早的一个布局,应该讲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还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个,现在开发区的模式我们国家应该讲是最多的。查查英国的贸易区怎样,去交流一下,结果查到4个自由贸易区,打电话两个已经没了,一个说我很快就会没了,变成监管仓了,变成仓库了。而另外一个说现在还有,还存在,但是过一年以后,恐怕我也没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开发区协会会长 刘培强

 

就像您讲的,什么也不是万岁的,当年我们搞开发区的时候,可能还去过。现在人家换了形态了,这就说明事物的变化,中国将来也会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也好,经济发展进程也好,特区和开发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我们接触的,我搞开发区也算念头比较多了,我是86年加入这个行业,参与了这个事情。我感觉因为的确发挥了起步阶段叫先头兵也好,的确起了作用,中国如果没有这招也不会走的太顺。所以现在讲多领域、多层次、宽领域都是一步步的。而且现在这些1568家,经过三年整顿之后,国务院共示1568家。现在无论是推进角度还是功能配合的角度,还是从创新的角度,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应该是往上走的。我对开发区发展应该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到了这个阶段,开发区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下一步再发展,这种模式还要不要进行下去,如果继续下去要有哪些个,像陈老讲的与时俱进的调整。

我到协会5年多,那时候跟媒体打交道,我觉得有一个统一认识问题,怎么判断它,政策都没了要它干吗?没政策区域就没必要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了,当时开发区的体制运行也是有改革的任务,通过改革得到一些经验。以开放促改革,是这种管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了还要不要?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还是有不同的看法。经过三年整顿,我感觉从中央的方针来看,从社会的各界舆论来看,还是从开发区自身发展的必要性来看,这个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发展,这是我的看法。为什么?国务院若干文件里对高新区,包括十七大的文件、十一五规划建议,都提到,对高新区很明确的,应该继续在产业结构调整这方面提升,都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在一个实事求是的总结和判断的基础上,来研究我们国家的开发区应该怎么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那么从开发区的发展来看,今天是圆桌会议,气氛很好,作用我觉得应该讲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高新区和经开区108家,这里有交叉,比如哈尔滨两区合区了,这100家里还有一些面,现在应该占中国GDP大概占不到10%,工业增加值应该在15%左右,进出口应该在1/4,每年实际到位外资应该能占到1/3还要强一些,我说的是比较保守的数字。这是从规模上看,这100家大概是这么一个规模。那么从里面的产业结构来看,我们现在讲高新技术产业,很多都是加工类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没有在我们这里,只是归类到高新技术里去了。从这个概念讲,这100家自身的高新技术产品应该在一半以上。这是国家归类的,不是它自己认定。而且产业集成度应该是比较高的,比如中国的IT产业、汽车产业、化工产业、机械类产业,集聚度比较高,我不知道用什么指标衡量,比如中国的汽车大概一年不到一千万辆,300万厢在开发区。但还是在往上走,所以这个集聚度带着产业链基本形成。所以从产业布局的科学来讲,应该说这是走了一条比较符合我们国家的路子,这不是计划安排的,是按照产业规律集聚起来的。比如科技的研发的中心,服务外包的一些,虽然刚开始,一些新型的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也开始有了布局。也就是说中国在进行市场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推力形成了开发区这种格局。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探索新型工业化、国际化、消灭二元经济这些大的策略中,这都是很好的基础。

第三我们国家的国情、资源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但中国的人口众多,也是一个基本国情。所以怎么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发展又要节约资源,还要把人养活,集约经济、循环经济特别重要。这种开展的模式下一步发展怎么引领往这方面发展,恰恰是缓解这些瓶颈的很好的方式。叫不叫区不管它,这种产业格局、这发展模式应该是我们国家走的路子。这种模式由谁来运作,不叫开发区运作可以,但这种模式我们是不是认为符合国家发展、符合国际趋势,这是要做的分析。

排头兵这都没错的,还得有引领,中国太大了、太不平衡了。在又是说,我们现在国家的国际化程度怎么看,包括产业融合度,服务经济的下一步的融合度,我觉得很多领域,我们的国际化路子还要往前走,还有很大的差距,不然十七大不会提出那几个“化”出来,在中国仍然要有先头部队,仍然要有对接以后有利于辐射的几点。我认为开发区已经有基础了,它的人才结构、产业结构,所处区域的位置应该都有了。所以从这几条来讲,我一直说,包括现在的资本市场,过去三维主没错,当年说怎么来的,是发展概括出来的,也不容易,84年批准,最早的区,04年批准的时候,我们也很谨慎,14个开放城市,一个城市办一个开发区,上哪找建工厂的地方?那时候得有小环境,让人家来得建新厂啊,得有电话吧,总得有一个环境吧。所以那时候国家非常慎重,14个城市都是最好的城市,结果还有两个城市没办开发区,没批,一个是温州,一个是威海。每个开发区的起步区就三平方公里,而且正赶上整顿,12个开发区又压了面积,压到16点几。那时候办一个项目应该是行政给钱的,到了开发区这儿,不给钱,叫资费开发,就开始改革计划体制。那时候哪有贷款?然后人民银行贴息。所以最后出来一个政策叫财政留用。新政财政全留给当地,但这是空话,一直没用上这个政策。这种情况下到1991年,14个开发区就是100多亿的产值,10个亿是出口,所以也很难。但后来南巡讲话以后,一步步,国际化、产业化转移。到现在面积多大呢?这个文件非常细,连单位面积产出都算出来了,但是这100家面积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集约,产出率还是比较高的,但远远没达到我们的要求。所以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计划体制改革,土地要进入市场,土地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那时候讲要打破铁饭碗,打破铁交椅嘛。包括现在的管理体制也是改革,另外推进了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开始说福州开发区拿了一个项目审批单,把它放大,一个项目100多个图章,你说那怎么办项目?

这20几年的历程,我们也在总结,我也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走到今天就是陈老您讲的,就是与时俱进,开发区业面临着自身的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二次创业,怎么创,那时候大环境已经变化了,我们也在往前走,用国家的发展战略来构思自己的改革。这样创业我感觉有几点,一个是要体制的创新,经过十几年发展,自身的体制有些也在僵化、回归,比如有的管委会人也膨胀了,虽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毕竟发生在管委会这个楼里,所以也要重新改革,像天津泰达,把所有干部全部解聘,再全部招考。在这个位置上也要有危机感的,当然大多数还是有基础的,回来这个岗位了。现在很多机构都上挂了,比如土地局、环保局、规划局,这些原来都是开发区有权批的,现在都上去了,这个情况下怎么做新的对接,这都要改,部门怎么重新设置。过去开发区没有社会管理局,现在不是又明确了,带村带镇了,辐射了,社保这些东西怎么搞。

第二是产业结构二次创业,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要重新进行布局,所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是从2000年以后就非常明显了。原来到开发区,一讲叫招商,对外推荐自己,八大产业、十大产业,什么都来,都有,现在不是了,现在是三大产业、四大产业,集聚的,这要构造。

第三个是在规划方面,按照新的目标、新的方向重新做规划的布局。为新一轮发展,从规划层面上做好。构造了就变化了,不构造可能变化的没这么快。

 

陈栋生:关键的变化在哪,滨海新区我前几年去,我们北京担任整个三环、四环的推二进三,变成城市当中的功能区、新城区。现在滨海新区就是天津的一个心区别,一、二、三都有,生产生活都有,是一个社会了。

 

刘培强:对,我就把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新时期怎么发展它,非常重要。所以借这个机会,我是开发区协会的,协会应该是当桥梁,所以把开发区的情况汇报一下。

在有就是人才重新构造,有些新产业了,新的发展方向,人才就非常重要。所以现在大学城、蓝领学校啦、留学生创业园啦,这些东西都出来了。所以总结2000年前后,04年提出要变,所以陈老讲的,与时应变,那时候开始变,讨论这个东西大家也非常慎重,这种新的方针依托了过去的基础,同时赋予了提升的内容。外资是提高外资质量为主,出口是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过去以工业,现在是以现代制造业。加上两个致力于,原来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二个致力于是致力于现代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服务外包等等。促进它成为一个多功能的一个产业区,这是04年提出的。

高新区也出了一个细分目标,怎么把产学研的路上把高新区的科技含量提高,瞄准更高的目标,在科技研发上怎么发挥作用,这两个东西,国务院办公厅都有正式文件下发了,而且那时候就出了出口加工区,新的模式出来了,保税区是做功能调整的。这几种区这些年都在按照新的功能、新的方向往前走,这是开发区大概的一个前期的情况,现在主要是发展到一个程度,二次创业的特征,近几年国家有什么指导方针的变化,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但开发区认识的不统一,大家反映也很大,就是开发区太多了,这个根在这里。这个模式还是不错的,符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符合我们国家的近期国情,我觉得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改革开放大的方向走。但我们国家的开发区太多了,最多的时候6千多家,现在仍然很多,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是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我也说不清楚。现在我们的资源没有这么多配置给这么多开发区,就算你是好的,对的,应该的,但没有这么多资源,不可能的,造成一个后果就是得到都争呗。03年开始,93年整顿一次,03年整顿一次,03年还是下了很大的工夫,国家采取了程序上的创新,各部委带着去考核,最后确定了,一个是两级审批,国家批和省批。第二个是规范名称,不能什么都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在又多起来了,什么循环区。03年整顿一个是两级审批规划,第二是名称规划了。第三是面积规划了,而且天上地下呼应,卫星检测,很严格了,但没有全盯,盯了一部分。应该讲之后开发区的发展,现在还差了一个文件还没发,三年整顿之后应该有一个指导出来。

最近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国家办的开发区都有一个要求,这是在文件上的,文件上都有要求,应该按照要求走,省里要按照省里布局做,所以现在大体就是这样的情况。从这一两年看,有什么新变化呢?一个是因为土地受到了严格的控制,现在土地是要有指标的,嘉兴开发区,一年就有几百亩,地就在那,但你不能动,我觉得是好事。沿海地区在引资结构上更加注重跟产业链的衔接,第二加大服务业的建设,人气这就起来了。光点产业现在也起来了,服务业上在加强,搞环保、清洁的,这方面来发展。

第三个是着眼于培植新兴产业,加大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力度。我感觉挺有水平的,有很多研发机构在做。保证现象搞生物医药外包的,也这方面聚集。生物医药财政比较好,这样引进人才、培育新兴产业它有财力,再一个是运行机制上也做了新的探索,比如怎么跟资本市场结合,现在真正的上市公司,什么中关村、泰达,我一直想中国开发区要有一个板块在资本市场上。另外开发区要培植上市公司,要有一些优质资产。这些新变化要看出来,不是占地,不可能了。第二要讲效率,讲投入产出效率,我们国家的开发区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过去我们的开发区都是管委会制,讲问题。在国外没有管委会,或者极少极少,这是中国开发区的一大特色,恐怕也是中国这几年发展这么快的动力,不然很难解释。所以过去的开发区都有一个地在后面,有效率不太讲究,因为投入回不来没关系,不断有地跟,项目来吧,反正我有地。

 

陈栋生:开发区没有给钱柜,就给了地,那个地是比黄金还贵。

 

刘培强:上海米行开发区,如果沿海开发区都能做到一个月一百亿的水平,你说哪用的到这么多地?这里还是有问题,还是要有一个改革和提升的余地,所以下一步这些问题,包括现在危机也来了。因为开发区本身是一个企业集聚地,是反映中国工业的风向标,因为每个开发区都聚集上万家企业,现在经济危机来了,开始了多项政策,都冲着工业企业来的,退税率、所得税、劳动法。所以现在开发区的企业业面临着很多问题,开发区里的企业遇到问题不就是开发区的问题么?陈老讲的创新环境,但创新也有很多环节,开发区来讲,要是推创新,过去讲投资环境是要引资的,现在是创新环境了,在这么高成本的环境下,在看不清楚的国际经济局势下,开发区下一步发展业面临着很多不利因素。大家非常关注这个事情,嘉兴开发区、广州开发区都来了,我说今天下午要开这个会,他们觉得这个会很好。

我就汇报这么多,把开发区的情况搂一下。

 

新望:讲的很好,刘会长从意识到未来,包括陈老师讲的创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衡量开发区的指标,包括刘会长讲的,产业集聚程度,对评选指标很有意义。如果下一步要搞评比的话,我觉得应该在刘会长指导下,评比活动要客观扎实,另外我们把开发区的历史上的老人,都请来,把会开城一个高层论坛,再请刘老师讲讲。

 

肖金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我重点介绍的是特区和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意思就是通过特区和开发区,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很晚才接触到开发区,我是1999年,发改委有个题目,叫特区和开发区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战略,我们当时正在研究西部开发战略,所以由从西部改到东部去。因为科技开发区都在东部,当时在开发区一个一个调研,那次调研对我的触动比较大,从那开始我认为开发区是个好东西,好东西都要学、都要办,你能干为什么我不能干?你认为好东西你们要干我们也要干,所以一下子就搞多了,多了就要整顿、要规范。

国家发改委国土研究所副所长、博导 肖金城

 

开发区我后来研究的结果,开发区有成就,有问题,应该说要有战略,有方向。我们研究了开发区的战略和开发区的方向,我很多场合讲的都是老调重弹,很多是99年我们调研之后形成的报告,报上去没引起什么反响,过了5年我参加了国土资源部整合开发区的专家组,刘会长是专家组成员,当时是整顿。给了我们几百个开发区,说哪个保留,哪个撤掉,我们也没去过怎么知道,所以我建议,应该有一个办法、有个标准才好确定。所以提出之后找我们,有一大堆东西,看的眼睛都花了,也不知道哪个保留,哪个撤掉。

由此感到,开发区发展中,对开发区经验的总结和战略还有法律,一个开发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开放的成果,没有把它上升为法律或者上升为国家的东西,总是在整顿发展、发展整顿这样的轨迹。这次我讲开发区,合肥有一个会,开发区主办的长三角的合作论坛,我讲了开发区,所以我觉得,谈到开发区,应该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成就很大,经验很多,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浪费了很多土地,污染了环境,这点我们应该反思,能不能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对现在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向,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建立,实际上我就提出,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

如何集中发展?实际上大家比较认同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项城市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这次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最引人眼球的就是土地流转,法律和政策以前并没有明确流转到底合不合法,土地怎么管理,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一个内涵的就是耕地要向规模经营集中。只有规模经营才能发展现代工业,那么工业怎么办,那么就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向园区集中就得有园区啊,没有园区怎么集中?说办工业,又要工业向园区集中,没有园区不就矛盾了么?所以2004年调查的时候,都搞了工业园区,整顿的时候都取消了,只能是国家和省两级批的,其他的都是非法的。不让我们办工业区也可以,我们就办工业基地,管委会没有可以找基地组织。

我就想到,我是把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等都是开发区的种类,都可以概括为开发区,只是级别低一点,就是有一个发展的问题,发展农业还是发展工业?

 

陈栋生:跟北京到东南海那边,把老百姓都搞糊涂了,一个乡一个镇,搞一个工业园区是对的,相对集中啊,实际很简单,本来苏联就有,比如东边的纺织厂,叫纺织区。但我们讲的开发区是当时在计划经济下面,长期封闭,现在一下要把老外请进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开的一个特区,不过是一个小特区而已。但现在还有小特区,就是出口保税区,很多政策上以差异,我们进去都要检查的。这些都已经把下面的干部搞糊涂了。

 

肖金城:我认为中国开发区数量多,从现在看,我们有66个城市,要不要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你总得给个工业园区吧,有660家,之外还有1644个县,县要不要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就1600家,19000多个镇,要不要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就19000多家,镇有发展工业职能的,在哪里发展?肯定要搞各园区,不搞园区就在老百姓农田里搞,那肯定会村村点火。像浙江,有一个发展局长坐车,我说你们浙江人盖个四层楼,也必要么?哪住的了那么大的房子?他说你不了解,一个楼里就是一个小工厂,雇了很多农民工,哪了订单到家里生产,很多消费者都是从家庭楼房里来的。这就要搞处理废水,排到哪里?都排到土地里去了。我们叫水质性缺水,会多的很,但是都不能喝。我们的土地,要把土地处理好需要一千年,我们的地貌改善要一万年,这就是说要把工业集中发展,污水才能处理,不至于污染土地,我们还要对土地加以重视,他们说自己地里种的粮食自己都不吃。

第二开发区的合理性是必然的,另外我觉得开发区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说开发区的问题不是数量问题,是规模范围的问题,我们后来搞的开发区,就像国家审批的时候,30平方公里,实际上是很严格的。但后来批的开发区,或者地方政府办的开发区,面积都在50平方公米、100平方公里。我到一个县,每个开发区100平方公里,规模很大,招商引资。另外因为范围大,投入很多基础设施,花了很多钱,所以在财政上造成了很严重的负担。他们争了农民的地,给人民很少的补偿,甚至不给补偿,所以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信访主要是农民被占用地之后,利益受到伤害,所以引起了国家重视,一棒子打在了开发区头上,这是03年、04年的整顿。

所以我觉得开发区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要招商引资,很多人思想不同,敞开大门让外国人投资。另外我们过去办工业是一个项目要修路,让外商投资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们搞了开发区,一个是派的人都是观念最新、能力最强而且开放意识最强的一批人,素质最高。搞开发区管委会,把旧体制、旧观念、旧模式屏蔽在开发区之外。第三利用贷款,以土地做抵押做融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硬件。后来搞了小机构,大服务,小政府大市场,一条龙服务,这些体制创新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确实实对招商引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既改善了投资硬环境,又改善了投资的软环境。所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每个城市的开发区都是工业的集聚区,确确实实是对改革开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开发区的问题我们也分析了,也有很多,比如旧体制的问题,有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问题。还有在选择上,为了避免苍蝇蚊子对我们的腐蚀,把经济开发区搞的很远。对服务就跟不上,晚上形成了鬼城,没有人。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当时提出的战略还有叫未来搞开发区,一定要依托母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投资,不用修那么多路,也不用搞那么多的服务业,从现在来看,当时提出另外三个战略,第一个是体制创新战略,就是体制应该说不但不能回归,还要把体制向前深化。而且我们觉得体制创新应该向选社会示范,我们行动体制改革的时候,要学学开发区。第二是三个并重战略,第三个是滚动开发战略,我们当时觉得土地一次性征用过来,但项目、基础设施是陆续投入建设的,所以不要把土地一下子弄过来,弄过来就是晒太阳,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是一次性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开发。当然后来的政策很怪,一次性不把地征下来,后面征征不到了。另外政策又多变,先规划大一些的都占了便宜,小的就了吃亏。我们提出的战略是作为国家的政策是有稳定性的。

我单独讲讲三个为主、三个并重,开发初期三个为主是合理的后来就要与时俱进,开发区再坚持三个为主已经不够了,我们提出三个并重战略,第一内外资并重,就是开发区不仅要引进外资,也要引进内资,改善投资环境不要光把好的环境给外国人,本国人也要享受啊,所以不管外资内资企业都要进入开发区。第二内外销并重,我们提出外国人到中国投资,目的是要进入中国市场,不让内销光外销是增加了招商引资的困难,所以我们说还是应该允许内销。第三是二三产业并重,当时搞工业,尤其是远离母城的开发区是不够的,应该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要发展,这是99年提出的战略,叫三个并重战略。

后面我讲一下开发区的作用和方向,实际上开发区的作用,我们觉得很多,但核心的作用就是经济增长点,一个城市通过办一个开发区,集聚工业,工业在这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获得很好的服务就可以获得很快的发展,对于这个城市来讲,就支撑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事实证明,现在统计,有开发区的城市,城市的开发区的GDP比重占一般城市的30%到50%,甚至更多。所以刘会长也可以总结总结,开发区在一个城市方面,经济增加值方面是很高的。

 

刘培强:像天津、大连、上海这些大的开发区,占GDP比重,他的GDP大概70%左右应该是工业GDP,占到所占城市的20%左右,大城市嘛。

 

肖金城:我们做了一些战略研究,通过多次调研发现一个问题,天津滨海新区面积很大,270平方公里,但GDP主要产生在技术开发区,应该说天津技术开发区支撑了滨海新区,因为2004年就占了40%以上,到2010年估计是半壁江山天津滨海新区,而且主要GDP的发源地是天津技术开发区。

另外我们的开发区的方向,作为开发区来讲,可能确实是要运用好,但如果一个具体的开发区,像天津技术开发区就30平方公里,全占满了,管委会变成物业管理了,天津开发区的居民不能不投票啊,我要接受公共服务啊,所以我觉得开发区的服务就是新城区,我在合肥做报告的时候,合肥开发区还有很多开发区到我那里去,说你的观点我比较认同,现在我的开发区不是搞项目招商引资,我们管很多居民,很多居民的事很麻烦,准政府有没有完善的政府职能,觉得居民的问题很挠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觉得开发区就是依托母城,甚至第三产业开发区都可以,但一旦开发完毕,就要恢复成城区。当然政府的体制应该学习开发区,不要搞政府捆绑,这样开发区就可以走出孤岛,到一个新的地方技术开放还是可以搞的。建筑师不能自己建了房子自己住下了就不建房子了,我们建了房子自己到新的房子建房子了。开发区管委会也一样,这个地方开发完了,到另外的地方让它又有成新的城区。

 

周汉华:我们主要是05、06年开始研究开发区的,当时科技部火炬中心委托社科院工经所的吕政教授负责做一个比较大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希望国家进一步出一个政策,促进高新区的发展,第二是希望在土地政策上和国土资源部有沟通,第三是税收这块,优惠政策方面看能不能有所进展,第四方面是希望进一步加强法律在开发区当中的作用,由我负责牵头。

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  周汉华

 

那两年跑了近20个高新区,很有感受,原来对这块不太熟,后来多了许多认识。最后我们提交了一个专家建议,《国家高新区条例》,然后也一直关注这块的发展。我想我发言主要是讲高新区,实际上就是园区经济了,主要还是讲就我们研究国家高新区的感受谈谈感想。
我觉得就是三句话,第一确实是充分肯定高新区或者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引领自主创新,包括推动体制改革等等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从很多经济指标上来说(不管是占GDP总量、研发投入、单位面积的产值、投资的力度等等),尤其是国家级高新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培育了一批很好的企业,像北京到中关村是最典型的了,而且北京培育出来的自主创新的成果和企业也是实实在在的。除了经济上的成就,在社会、城市的形象引领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去很多城市,都要看看新区,很多都是高新区连接在一起,成为了城市的发展地标了,另外也推动了传统的管理方式,首先讲到中关村条例,最先在国内提出法无明文即可为,另外,小政府大社会,包括行政管理的一站式、避免多头审批,都是从高新区首先提出来的。高新区的发展可以说已经推动了行政体制的发展。

第一句话,园区经济对经济发展、政府体制改革,做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第二句话就是要很清晰的看到园区经济发展当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要多跑一些地方也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方面,问题特别多,过一段时间就要整顿一次园区,没问题怎么老整顿啊,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说很多地方主要是土地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园区越来越多,就是以地生财。我觉得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管理措施到位还是好解决一点的。我们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说,园区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国家高新区53家和6000多家园区的概念还是不一样,你要承担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性国家的任务,但你去看了很多,发现还是跟国家原来改革开放之前的有些领域一样,和以前到处建的房子一样,千篇一律,真正做出有特色的,像中关村这样的很少。

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千篇一律,低水平重复。再有就是没有有效的退出机制,如果要看激励机制,所有人都有,没有人说退出不搞高新区。比如入园的企业有优惠啊,地方政府也有激励啊,有政绩啊,管委会更有优惠了,管委会还是有人的啊,也有激励。说中央部委有没有激励,也有啊,只有说中央领导说太多了,要讲政治了,大家才说是有问题。你很难发现有什么机制能够形成有序的退出,我们刚才提到。就像国企体制一样,只能进入不能推出,一定会久了之后就向低端看齐了。第二句话就是要清醒的认识到它的问题,包括政府管理创新上,有些停滞不前,有些地方没有什么创新,在产业结构上还是比较低端,很多企业到区里来就是注册一下,对外合作,管你要优惠政策,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强。真正来说科学发展或者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真正的像预期那样发展,所以问题也很多,要不就不会整顿。

第三句话是园区经济下一步发展要准确的定位。我同意刘会长的观点,它确实在中国预期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自主创新的一个摇篮或者是土壤,这个方向还是要坚持。对未来定位是怎么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使它真正更好的发挥作用,这个问题上大家是有共识的,需要通过法律的方法,提高到更高的层面,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当然,在咱们国家的立法历史上,不是没搞过的高新区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弄过两次,最后放弃了。

为什么不成功?主要在于最初的立法思路还是想搞区域优惠政策,没有更多从体制创新上着手。结果,在审议中,常委们的意见主要就是国家现在的发展,慢慢的更多的是实行全国统一的产业政策,而不是搞区域优惠政策,现在特区都没有什么优惠政策了,高新区再去搞优惠政策当然是不可行的。

所以,当我们提出专家建议稿的时候,我们的基本思路就是依靠制度实现自主创新,而不是单纯靠国家提供优惠、给地、盖房子。国际上一系列的关于竞争力、创新的很多论述、各国的排名,我们做了比较多的研究,已经揭示了,你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政府宏观政策,只有制度到才会有创新。制度决定技术。这从我们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也证明了,比如深圳靠什么?政府也没有给什么钱,更主要的是给一个先试、先闯的空间。园区也自己明白了,一次创业很难指望了,很难期望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二次创业无非就是要在制度上进行打造,因为中国只能通过差异化发展、通过局部构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深圳原来有很多改革创新,然后再往外扩散。所以各个区域的安排,生命力就是先试、先做,能够在优先打造一个适合创新的环境,更主要的是行政环境,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环境是约束创新,比如,我们的审批很多,影响企业的经营,再如,我们的行政检查也多,今天是卫生的检查,后天是税务的检查,各个部门检查,使企业无法正常经营。我们认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的问题就是行政管理落后,导致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最主要的根源。要解决问题,必须通过行政体制改革,为创新提供一个合适的制度环境。

后来我们搞了一个专家建议稿,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了各国这些年在公共行政领域的很多新的创新,体制创新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比如说从政府组织上怎么进行创新,比如管委会没有执法权,行政组织架构上,政府机构职能怎么安排,行政组织、管理程序、政府机关和公众的关系、社会事务的管理,尤其政府和企业、市场关系的处理上,等等,怎么来进行一些新的制度安排,我们做了比较多的研究,把其他国家这些年的东西做了比较研究,并据此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后来与火炬中心领导和一些高新区的同志交流,觉得我们这个思路很好,开拓了他们的思路。原来的思路停留在怎么向中央要土地,后来我们说应该主要靠体制改革、体制创新解决。具体制度设计比较多,无法一一列举。比如,许多高新区的同志开始一直希望高新区能不能有一些更大的立法权,类似于特区立法。经过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按照深圳的做法不太可能了,因为深圳当年获得经济特区授权立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相当于是从中央得到了一个空白立法支票。高新区那么多,又不具备经济特区的地位,不可能得到特区立法权的,所以我们吸收借鉴了英国放松管制立法的经验。如果在园区里,某些负担或者某些条件、约束确实是影响到了园区的发展,可以通过特别的方式由相应的立法机关在园区里调整甚至是中止实施某些规定。另外,又比如,现在有一个现象,园区基本还是有条条的,各管各一摊,战略是国家的事,基本都是部门的事,所以怎么使国家战略真正变成国家都关心的事,要通过制度安排,使得不同的部门都能加入进来。另外像退出机制,我们认为民间评比就特别有效,我们到台湾去座谈,你就发现民间的评比很重要,因为它会引导投资的流向。很有意思是说怎么设计一种有一个官方评价,又有民间的评价,对园区形成一种竞争的压力。

园区到了今天,可能不仅仅只是一个方向或者一个口号的问题,可能现在需要做更扎实的工作,就像中关村的条例,在实际发展中创造出的很具体的经验,现在就需要把这些东西拢到一起,通过立法的方式推动。我们觉得关键是方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二中全会讲2020年基本形成有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就是说还有完善的空间,园区作用是什么?就是体制上先走一步,辐射其他的地方,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事,或者企业应该做什么,很多是市场决定的,由市场解决,国家只是定一些标准,哪些园区做什么特色,有一定的标准、引导就够了。我就讲这些.

 

新望:你说的是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方向和思路,包括法律上能不能给一个空白支票。

周汉华:给空白支票的可能是很小的。

 

刘奇洪:各位专家、各位老师,陈老师也是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的主席,有幸见到陈老师非常荣幸。

河海大学教授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奇洪

讲到开发区,对开发区的研究,我跟在座的不一样,我是从长三角土生土长的,而且在我们国家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生活过。另外我本人在珠三角工作过多年,因此,我把长三角和珠三角研究与我的所学专业(区域经济)结合比较紧密。

首先,我们现在讲的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包括我们讲的深圳特区,实际上深圳特区在80年代初搞得最好的就是当时招商局搞的蛇口工业园。另外一个,开发区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我们目前选择什么样的工业化什么道路呢?不管从珠三角还是长三角来看,现在的经济发展,单纯的内生型工业化不行,单纯的外来型工业化也是不行。所以要内生和外来相结合,开发区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做调整。

开发区这个产物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已经有了,只是那时不这么叫。眼光再放远点,我现在研究长三角、太湖流域,甚至在工业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各种原始工业的聚集地。上个礼拜我去珠三角看了一些开发区,实际上这里的开发区名称还是各不一样,只不过现在强调的是国家认可的开发区。有时候中央政府取消开发区,为什么?实际上,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什么这样讲呢?现在来看,像江苏的张家港、昆山等地,他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了西部地区一个省的经济总量,我们看到他们的发展有开发区的作用在里面。

回顾20世纪80年代,如果没有开发区可以说就没有现在的昆山,当时江苏省经济总量排第一是无锡县(后又改称锡山市),接下来是江阴、常熟、张家港、武进、吴江、太仓,昆山在江苏排名在十名左右。但由于昆山搞了开发区,昆山抓住了机会,瞄准了昆山离虹桥机场比较近,还有我们国家西部地区的军工企业,需要到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因此,到昆山投资的第一批企业就是军工企业,并不是现在看到的台资、港资,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那就是开发区是外来型工业化选择的一条必由之路。还有昆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产业不断调整、升级,最后发展到现在,昆山成为世界上著名的IT生产基地。

讲到开发区,也有它的管理体制弊端,有人讲是体制创新,但我不这样认为。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实际上开发区体制不是创新反而重复了好很多改革开放以前的弊端。第一,开发区不是一级行政区,导致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利高度集中,这是一种倒退、是一种落后,包括中关村、珠海、张家港等高新区、保税区一些高管层的案发。这方面案例很多,因为开发区没有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权利是高度集中的,强调的是所谓“效率”,监督成了“真空”。

第二,开发区还是促使政府行政机构膨胀的很好的途径,特别是90年代。举一个很鲜明的案例,1997年,整个广东珠海市人口不到100万,但由于作为一个特区城市,地方政府权力很大,可以自行设立开发区,结果最多时候建了9个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都是一个政府单位,分了很多官员,当时珠海行政机构官民比例在全国来讲,可能除了首都以外,珠海是最高的。现在我们回头来看,为何行政区越来越多,其实很多是开发地区变形的,这是事实。

第三,还有一个权利行使问题,很多开发区因为权利很大,另外,又没有什么特色,结果现在的开发区越来越同化、恶性竞争。我们现在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其实区别很小。苏州两个分管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的副市长,在20世纪90末就发生为了争夺同一个外商,你说我的坏话,我说你的坏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我们的标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开发区的影响。直接影响,开发区融资越来越难,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另外市场维持和开拓领域越来越难,飞地型工业化和拼凑型工业化越来越不具有可持续性,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下面讲讲中国开发区固有的问题,第一是中国各类开发区审批政出多门、名称繁多,第二是开发区趋同现象严重,普遍缺乏升级机制。我曾经问过昆山许多朋友,昆山一些所谓先进企业,其实跟当地产业升级没有太大关系,一些企业连当地领导人也根本进不去的,只是建了一个厂,感觉很先进;还有上个礼拜,我在广州,听说富士康集团除了保留深圳外,其他地区的企业都要关闭、停产,搞的都是代工生产,根本就没有什么先进的原创东西可言。2005年我在东莞一个镇做战略规划咨询,当时东莞领导跟我说,你看东莞搞生产电脑的,什么都能生产,但缺什么?缺生产电脑的心脏,核心的东西不在我们这里,所以东莞最大的痛苦就是这个。目前我们国家的开发区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三,开发区成为城市化重要的载体,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但现有职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我在常州高新区调研,高新区反映,目前社会管理、服务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很难适应管理的需要;另外,高新区管理部门,现在怎么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现在还没找到。第四,开发功能越来越弱化,开发成本呈上升趋势,现在主要是再开发。

讲一下关于我们城镇化与开发区的问题。目前很多开发区既成为了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但又变成房地产商获取暴利的重要途径。这里举个例子,我们国家级旅游开发区在1992年批了十几个,除了大连、三亚还是属于旅游开发区和武夷山开发区不成功外,其他都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区了。

未来开发区发展趋势怎样,第一,开发区要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并存或以服务业为主的开发区,即开发区产业由硬产业为主向软产业为主转变趋势。

第二开发区投资主体由海外增量投资为主变为海内外存量调整与增量投资并存。

第三开发区由景观开发为主转变为功能开发为主,功能定位必须明确,不能趋同。

第四开发区由同质竞争,转为异质竞争,找到定位和模式上的创新。

第五开发区要侧重产业发展转变为重视产业、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六开发区要由初级要素导向为高级要素导向转变,现在长三角和很多城市也意识到这点。

第七开发区由侧重开发区为主,变为侧重服务为主。

第八要有项目导入,资源导入转变事件导入。

关于评选指标,我个人感觉至少有这几个:规模指标、发展指标、结构指标、生态指标、区位指标、基础设施指标、社会支持指标、技术支持指标。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

 

新望:下面刘敏讲一下,你们团队做过一个重要城市竞争力的课题,请介绍一下。

 

刘敏: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受蒲宇飞主任委托,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感到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03年以来,我和我们的团队跟随蒲主任,与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合作,共同开展城市投资环境的研究。世界银行主要做定量研究和城市排名,我们主要做城市案例研究,然后结合每年的投资环境论坛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动城市投资环境的改善。

国家信息中心综合管理部政策研究室 刘敏

 

2003年以来,投资环境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5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合作模式越来越成熟,投资环境论坛也越来越高层化、国际化。与投资环境研究主题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界都参与到我们的论坛中来,反映出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

昨天接到通知说参加今天的研讨会,我认真思考了一下,开发区的发展研究,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城市这个层面的研究更有意思,城市相对来说要虚一些。对开发区的发展,我有一个认识,那就是,开发区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缩影,开发区的发展轨迹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宏观形势和政策变化的轨迹。

如此观之,我们也可以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当前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形势?从而回应今天的会议主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投资、出口、消费三方面的情况来分析当前的宏观形势:

从投资角度来看,今年1-9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下降26.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9.85%。但是,1-8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增幅是41.6%,表明使用外资金额的增幅比1-8月下降1.75个百分点。而今年9月利用外资金额的水平则低于07年的月平均水平。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进入势头的减缓。

从出口角度来看,今年1-9月,我国的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减少49.2亿美元,同比下降2.6%,虽然出口额同比增长了22.3%,但是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则由上年同期的2.4个百分点下降到1.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出口形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从消费角度看,在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出现放缓趋势,股市低迷使财富效应消散的背景下,今年的内需增长也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刘会长刚刚谈到,我国的100个高新区和经开区,吸引外商外资的比例占全国的1/3,出口额占全国的1/4,创造GDP占全国的1/10。所以,我认为,宏观层面面临的压力在开发区这个层面可能会放大。

当然,我们在分析总体形势的同时,也要看不同开发区的情况,要看到在同样的外部形势下,不同的开发区所面临挑战和机遇是各不相同的:

一是当前形势对以出口为主特别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开发区影响比较大,但对以国内资金和市场为主的开发区影响相对较小。最近国家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的政策出台后,能缓和外向型企业面临的出口需求下降、利润空间变小的压力。但是由于全球经济下滑导致的外需下滑严重,出口下行的趋势很难扭转。

二是从区域角度看,当前形势对中西部的开发区影响相对较小,东南沿海开发区受到的影响较大。三大区域的投资情况可以说明这一点,1-8月,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投资增长分别为22.6%、35.3%、29.1%。

三是从开发区特点来看,对依靠传统的政策优惠发展起来,且企业科技含量低的开发区是挑战,对依靠人才优势、产业聚集优势、服务优势发展起来,且企业科技含量高的开发区是机遇。

四是结合产业和行业的来看,部分行业需求增长比较快,且成本结构中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比例比重低,以这类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受到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小。相反,有一些行业和产业,需求波动比较大,且生产成本里原材料比重比较高,例如:家电、建材、钢材,这样的产业和以这类企业为主的开发区受到的影响相对会比较大。

总的来说,对于金融危机和宏观形势对开发区的影响,应该全面地看,辩证地看:既要看总体趋势,也要分析个中差异。目前的形势对于好的开发区来说,机遇应该是更大了而不是更小了。对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好处的。最后,因为外向模式受到影响,还能够推动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以上是我关于宏观形势对开发区影响的认识。下面,基于当前形势,对开发区的发展提三方面的建议。分别是宏观角度,中观角度和微观角度。

从宏观角度谈开发区的发展,无非是适应宏观形势,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在我们的文件和媒体中,有一些关键词值得关注,例如:环保、节能、节地、创新、升级、就业等等。以土地为例,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开发区利用增量土地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利用土地的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不管是宏观调控还是未来的一系列单项改革、综合改革,都会加大对土地要素的约束,提高土地利用成本,所以开发区对存量土地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整合。以环保为例,新税法和新目录中关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应该是未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特点。总之,从宏观层面来看,无非是要打好环保、节地、节能等几个牌或者打出一套组合拳。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乡镇企业,包括开发区的发展很多时候是依靠制度竞赛,打政策擦边球,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个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是这里的发展主要还是短期的发展,长期来看这种做法会遇到很大困难和问题,尤其危机形势下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问题。

从中观角度谈开发区发展,是说开发区如果充分依托所在城市的战略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产业优势谋求发展,将容易形成比较良性的循环。从城市角度来说,我想讲三个“势”,一个是顺势,就是顺应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战略,谋势定位。举个例子,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长三角定位为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那么这个区域的开发区就要向这样的战略定位转型。其他的产业不是不能搞,不是一下子转移出去。但是,区域发展定位是一个强信号,势必引导政策的配套、要素的流动,顺势而为总是容易占据先机。

第二是借势,个人感觉,开发区的发展模式里带有对开放主导的依赖性和与国内经济联系的隔绝性。刚才专家们用“鬼城”、“孤岛”来形容一些开发区,我想也是这个意思。在开放模式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应目光向内,借助所在城市的人才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智力优势,实现自我增值。包括:加快开发区的城市化建设步伐,参与所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度,通过周围地区的整体发展实现开发区的自我增值。再比如借助本地研究机构的智力优势,发挥民间机构、半官方组织在促进要素整合、信息沟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是蓄势,个人认为,经济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优胜劣汰”机制,体现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虽然代价很大,但好的开发区和强的企业,发展空间应该是增大了而不是减小了。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开发区不妨把精力转一转,致力于练好内功,蓄势待发。比如转向战略思考、差异化定位,转向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内生资源培育及服务的改善等。

最后,我还想到关于造势的问题,观察报力推的开发区排名应该是开发区推荐自己的大好机会。

从微观角度看开发区发展,是说开发区的发展应该适应企业的需求,降低三方面成本,解除企业的后顾之忧。这几个方面在任何时期来说应该都有它的适用性。一个是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这里的降低税收成本和传统意义上的税收优惠有一些差异,是对符合宏观政策、符合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的企业,适当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这里的优惠更多的体现为奖励和激励,而不是低成本的含义。第二降低交易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是要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发展运输、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降低企业和政府打交道的成本,改善投资软环境,简化办事流程。谈到这一点,就想到刘会长刚才说的,改革开放初期,有企业为了批个新项目,要盖上百个章。现在如果还有这样的开发区,估计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另外,开发区管委会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机构,本来它的建立是为了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便利。但实际上呢,开发区管委会究竟是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还是提升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呢,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来寻找答案。

第三关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两个着力点:一是在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政策方面下工夫,例如建立信用平台。二是打造开发区品牌,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

最后,在我们调研城市投资环境的时候,还有一个发现,就是企业发展中有一些后顾之忧,比如:人才的落户,人才子女的就学、老人就医等问题。可能的话,开发区也要考虑在这方面为企业排忧解难。

总结我的发言,可以归纳为一个结论:开发区的发展应该跟企业共成长,跟所在城市共发展,跟国家共繁荣。如果以上三个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好了,那么在宏观形势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开发区应该是发展得最快、发展得最好的,即使在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应该是稳得住的。

魏谷:对高新区了解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工作关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了解的少一些,除了泰达。所以我想,我只谈点个人观点,不代表哪个工机构。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副社长 魏谷

我想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国家土地计划实行20多年,开发区就是在土地计划下发展起来的。国务院要求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最近一直在外面调研,怎么来回答国务院的要求,正好碰到金融危机,也去了一些高新区,总天来看还不错,特别是西安、武汉、成都,这样内陆的高新区,反而感觉是非常好的机遇来到了。从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确确实实感觉到比以前发展的更快,这说明一件什么事情呢?大家在研究美国经济的时候,都做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技术创业和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可能是一种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抵御风险的模式。

所以我想就这个方面说,联想起2000年前后,高新区搞二次创业提出的,所谓二次创业就是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二次创业。那时候跟泰达的人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提到,对技术开发区来讲也存在产业升级的问题,就是说如何能够从外商直接投资导致的产业的企业升级,在全球资本流动中,如何破解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低端锁定。

这里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来重视,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更加重视本土创新,重视发展一定量的创新创业的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我就想,因为几年之前,外商来的非常多,苏州市政府感觉到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一下外商大量涌入之后苏州的产业基地如何发展,当时我也参与,一起做了一个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规划。这里我们提出作为苏州这样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来看,应该说已经到了时候,在外资大量涌入的时候,需要更加重视整体创新,作为政府来讲,要拿出相当大的财力,来吸引并且来支持本土创新,所以几年以来,苏州市政府每年拿出几个亿,来支持本土创新。到现在为止,经济发展已经不完全是外资主导,民营经济作为第二个层面越来越占据主要位置。所以我感觉吸引外商投资和支持鼓励本土创新,我认为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我感觉到要更加重视集群化发展,大部分高新区,目前只是完成了地理概念上的企业集聚,同类型的若干产业,而且是大行业的集聚,但这样的集聚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并不能充分的发挥出一种集聚的效应。产业集群从我们国家来看,大量的分布在浙江这样的地方,非常自发的形成产业集群。但是这种产业集群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都是成本型的,希望集群带来低成本的效应。类似这样的金融危机里,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因此集群式的发展如何通过创新网络的引入,如何像创新集群的方向走,对任何开发区来讲,都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很多专家谈到其实开发区的土地都是非常有限的,边界并不是无线的。但集群的发展和辐射是无线的,所以我认为,对于开发区来讲,要更加重视如何把集群创新平台放到开发区,如何把集群核心企业放在开发区,从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区域的角度,如何发挥开发区的区域整合能力,通过集群式的设计,使得开发区的区域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

第三个方面,我想开发区大有希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深度实践。面对现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式,开发区的改革开放,我认为存在者更高程度开放的问题,就是说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过去的三十年大量的利用海外的直接投资产生的产品和产业链的转移,应该讲很多的理顺和实践表明,产生的效应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打破技术的低端锁定向高端走,必不可少的技术创新,从开放的领域讲,恐怕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或者国际的技术创新。有统计表明,在全球技术贸易额远远高于商品贸易额,但技术贸易额90%以上是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真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额只有百分之几。这也说明更加重视国际技术转移,可能会对企业行业有更大的作用。

这的三个方面是我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艾晓光:各位专家、领导,本来本来是我们公式董事长,但时间实在安排不开,实在抱歉,我重点研究是管理学,经济学略微有些涉及,但对这方面有点感想,听了大家的发言自己感触很深。

我想问问会长,开发区有没有一个退出机制?

 

刘培强:退出机制原来行政上喊出来过,黄牌,但还没听说哪家由于黄牌退出。但有升级的概念,大家都在争这个东西。

 

艾晓光:为什么想到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自己内部研究员了解到,发现各种开发区已经很多了,包括十一回老家,唐山人,我们县里也搞了一个,后来开玩笑说咱们镇里是不是也搞一个?那咱家也一个得了。十一前去江苏,周围全是工厂,我看搞的也不错。

因为搞管理研究的,我们公司也是一直跟大型企业接触比较多,我从管理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从我个人来讲,我更愿意把开发区作为整体的组织来考虑,作为组织来说涉及面很多了,这东西因为时间问题就不能都谈了

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 艾晓光

 

从战略上说 ,首先很多开发区定位不是特别准,从管理学角度讲,战略要解决三个问题,在那里竞争,解决竞争领域或竞争市场的问题,再有就是如何竞争?依靠什么竞争?这里仅就第一个问题简单谈谈。其实我理解这应该是一种聚焦,开发区实际上也有一个问题,以前进入开发区感觉很随意,反正你有钱就进来,不管你做什么,现在则 是在做一个产业的选择,要有自己的特色,进入园区的企业互相要有一个协同作用,不能产业之间不搭界。

我觉得政府应该对合理竞争有一个引导和规定,另外从文化上,大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谈了不少,我想从开发区管委会这块谈谈就开发区长远发展来说,除了管委会的机制、制度、模式之外,是不是更重要的考虑如何在开发区培养创新的氛围,如果不能带来创新的企业,是否可以考虑不允许进入。我跟很多企业接触,这种文化氛围短期之内可能看不到,但中长期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也从事过房地产行业,做写字楼,一开始也是你只要有钱不管什么企业都可以进来,后来慢慢的有选择了,跟我楼里的要求、整体氛围不和谐的,多少钱我也不让你进来,这样也容易吸引相关的客户,就跟中关村一样,搞机械制造的肯定不会来,也不允许进来。开发区这块在创新的氛围、创新的机制、创新的平台上,是不是做一些更大的工作。

最后提一下,因为常跑西安,西安高新区我觉得应该是不错的,整个定位也好,感觉很准确,我来之前还找了一下资料,我看了一下前管委会景主任讲的西高新的定位就是“努力将资金引向研发等高附加值领域,通过加快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对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我觉得很清晰,也很准确,战略指引性非常明显,详细如果落实到位,西高新的发展不可估量。

 

新望:我们想,开发区协会、经济观察报把这个事严肃、客观的做下来,一个是成立一个指标体系,然后有一个指标发到大家手里。还想成立一个评委会,请行当里比较知名的专家联合做。在大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把这个事做好。以往做了两个评选,一个是最受尊敬企业,做了七年,和北大光华做的,影响非常好,认为是有一定分量的评选。还做了一个评选是最佳营销案例,做了六届,我们想做的很严肃的做下去。另外把价值真正提升一下,把从事开发区的人有真样的荣耀,把闪光的地方评出来,做一个论坛或者评奖,办的有声有色。

 

——完——

 

(本文由会议现场速记整理而成,未经与会者人审订,网站将在近期内完成更新)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