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7期:避免为次贷“买单”
导语:

避免为次贷“买单”

自2007年7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给很多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如建材、家装、零售和汽配四个行业的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07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增幅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自2007年7月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对美国出口的第三季度同比增幅仅为12.4%,第四季度则下降为10.8%。2008年1至2月,我国对美出口继续大幅减速,增幅降低至0.4%,2月份当月甚至出现了5.2%的负增长。
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各金融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对企业的信贷支持,这使得部分美国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困难,对外支付能力下降,付款速度变慢,违约率提高,甚至有些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同时,美国周边地区包括欧盟在内的某些相关行业、关联企业的信用风险也持续上升,而这也波及中国。
这些美国企业,有的是主动地告诉中国的供应商,说到期的货款自己付不了;有的是招呼也不打就宣布进入破产保护,把中国的供应商全部晾在一边;有的要求中国企业再放宽付款期,这实际上就是进一步延长占用中国企业的信用,占用中国企业的资金,这就是一种转嫁危机的办法。近期美国法院公布的多起家具、五金机械类破产案中,大部分债权人是中国企业。
有些美国企业把急于出口的中国中小企业当成了“融资”工具,欠债成为相当普遍的一个现象。当他们宣布企业倒闭时,中国制造企业就在一定程度上替美国承受了次贷风波造成的损失。
那么,我国出口型的中小企业该如何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呢?本刊专访了我国惟一经营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其市场部副总经理林九江就中小企业发展与美国次贷危机的关系,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降低出口风险
《快公司》/面对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中国信保是如何应对的?
林九江//对于这次危机,公司成立了次贷危机研究小组,加强信息收集和整合工作,强化风险监测和管控机制;加深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加强行业风险分析,对受较大影响的重点行业,如建材、家装、零售、汽配等加以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强化对大限额买方的动态监控机制,随时掌握买方风险异动情况;及时向企业发布风险动态、国别风险和行业风险等预警信息。对已经发生拖欠逾期的应收账款,即使不是中国信保的客户,中国信保也可以提供国际商账追收等服务,以维护广大外贸企业的权益,尽可能减少损失。
《快公司》/中国信保目前赔付金额是多少?有哪些赔付手段?
林九江//据统计,2008年1至3月份,在中国信保承保的短期险项下报告损失470宗,金额1.1亿美元,同比增长76.6%;其中涉及美国地区的达4900万美元,同比增长144%,占全部报损金额的44%;短期出口贸易险业务已经赔付的金额为1120万美元,对美贸易的赔付金额高达429万美元,占赔款总额的38%。在赔案中,百万美元以上大额案件的报损占比较大,且个案报损金额较高,呈现出美国单一国别集中、大额出险的趋势。
《快公司》/中国信保有哪些赔付手段?
林九江//出口企业可以通过投保信用险降低损失。例如,国内一家企业遇到美国客户拖欠货款的问题,可是他们之前所有的出口贸易都在中国信保投保,企业的利益得到了最大化的保障。因为其欠款就是由信保公司按照90%的比例进行赔偿。不单是与美国客户是这样,与其他国家也一样。例如,意大利一家客户宣布破产,涉及到该公司20万美元的货款,因为事先投保,因此得到了18万美元的赔偿,将损失降到了最低点。至于其保费,就是千分之八左右, 20万美元的保费就2000多美元。
中国信保在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应对次贷危机时,没有局限于出险后的简单补偿,而是充分利用了海外追偿优势,迫使国外债务人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与中国出口商妥善解决债务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国出口商的应收账款损失。
例如,在2008年初,国内数家被保险人同时向中国信保报损,涉案买家都是为美国纽约州的一家公司,涉案金额近500万美元,交易方式为D/P即期,出险原因为该美国公司拒收服装鞋帽等货物。
在接到报损通知后,我们立即开展调查,发现该美国公司主要面向美国的低端市场,主营运动型的服装鞋帽。该公司这样解释拒收原因:美国消费品市场低迷不振,导致其原定于销售计划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因此库存积压,无法按时付款提货。
对此,我们与美国公司沟通交涉,洽谈债务解决方案,经过我们的努力斡旋和相关被保险人的积极配合,也考虑到美国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不足等情况,最终大家达成了如下付款提货方案:美国公司先行支付50%的货款后提取全部货物,剩余50%的货款由该公司书面承诺自2008年3月初开始分期清偿,每月初支付余款的25%,在4个月内清偿完毕。
求安全,不求大单
《快公司》/有人认为,对于国内出口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其合作对象往往选择那些资金充足、实力强的大买家,这样可以降低风险?
林九江//其实不然,中国供应商应主动防范大买家风险,与大买家交易时要签订完整而有效的合同。
大买家具备成熟的经营网络和销售渠道,具有良好的经营历史和经验,这也就直接促成了本地制造企业与国外大买家的信用交易。但当出现问题和市场异常时,国外的大买家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身份,对本地制造企业的要求迟迟不予正面答复,并以本地制造企业未按合同履行为由屡屡拒绝其要求,使得本地制造企业在进行纠纷磋商时无法处于平等和公平的地位,这时交易前的合同就成为双方谈判的基础。
外商欠款的现象,大多发生在一些与国外大买家维系着长期合作关系的制造企业。要尽量规避跟太大的国外买家合作。大买家的采购订单确实很吸引人,有时候虽然只采购一样商品,但是每月可以出到一个货柜以上的货,这样的买卖企业都喜欢。但是大买家很强势,尤其是价格上非常强势,几乎鲜有谈判的余地。目前碰到次贷危机,欧美消费市场萎缩,直接影响的也是大买家的商业利益,为此他们会很强势地把这类风险转嫁到国内制造商或贸易商身上。现在供应过剩,订单减少是大家都碰到的事情,但千万不要因为一个短期的订单去冒资金的危险,比如答应对方不合常规的付款方式和时间。这也为以后的误会埋下祸根。
此外,不要对债务人抱有任何幻想,一旦出现问题,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损失。许多国内出口企业在与国外老客户进行生意往来的时候往往降低警惕、忽视风险管理,在造成较大损失后仍自我安慰、保持乐观,寄希望于对方能像以往一样履约还款。这些企业或因长期合作、碍于面子不愿寻求有经验的追讨渠道代为施压,怕伤和气、担心失去客户;或因不知如何处理、不知如何寻求帮助,一味坐等还钱,结果都是给了对方时间而丧失了自己的机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