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出口下滑延续 商务部底线增速15%
导语:

张斌 刘唯

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马”——出口,正在逐渐失去它的效力,但这并未引来过度的恐慌。

商务部的一位官员向本报表示,这正是调控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不过,政府也要尽力避免出口回落持续扩大趋势,他们认为15%以上的增速比较合适。

出口下滑 顺差缩水

2008年1-6月,中国进出口总额123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5.7%,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进口5675.7亿美元,增长30.6%;贸易顺差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2.1亿美元,同比下降11.8%。

就上述数据,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今年上半年出口增速21.9%,但这只是名义数字。剔除通货膨胀和其他一些因素,实际数字可能只有10%左右,这个下滑还是很明显的。”

范剑平介绍,出口增速有几种算法。一个方法,海关统计时有一个出口产品的价格指数,这个指数是剔除通胀因素的。用这个价格指数计算,出口增速在10%左右。另一种方法就是用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指数来统计,我们讲的出口增速21.9%是指按照美元计价,美元折成人民币以(下转11页)(上接10页)

后这个增速就大幅下降。所以除去物价和美元贬值的因素,今年的出口增速就是10%左右。

与出口增幅下滑相比,进口数据增速非常快,但考虑到主要进口的初级产品价格涨幅大概都在60%-70%,除去价格因素,实际上中国进口实物量并没有增加很多。

调整符合预期

“外贸结构的调整正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但是下一步要确保出口增速不再进一步下滑。”商务部一位官员对本报说。

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说:“从宏观上讲,出口的拉动主要是依靠国际需求和中国与国际的比价;微观上讲,前几年出口增速一直在高位运行则是因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以及国家推行的出口退税政策。”

但今年,世界经济形势放缓,国际需求下降;而从去年开始的人民币升值、新劳动法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又加大了生产成本,所以商务部表明现在的出口情况尚属调控预期之内。

符合预期的一个意思是出口数据符合产业调整的趋势,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5.4%,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8.3%,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增长24.8%,机械及设备出口增长2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1.8%,这是商务部希望看到的结果。

符合预期的另一个意思是那些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呈现放缓迹象。其中,今年上半年,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鞋类出口增长都开始回落;同样的,粗钢出口增长9.6%,增速回落了9.6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出口增长13.4%,增速回落了10.7个百分点;水泥出口增长8.7%,增速回落了7.3个百分点。

“上述产品的出口增速回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说,“从可持续发展来讲,限制两高一资可以转变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如果钢铁出口持续增加,国内钢铁企业谁会去减产,谁会去转型呢?当然,也不能回落太快,否则国内经济承受不了。”

“贸易顺差的减少和贸易结构的改善,不仅减少了贸易途径的能源资源输出,而且也为中国经济降温。”范剑平说。

过去一段时间,过度增加的外汇储备给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

梁优彩介绍,通常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量在遇到危机时如果能够支付3到6个月的进口额,并偿还一年内到期的所有外债就足够了。就中国来讲,支付半年的进口额大概需要5000亿美元,而中国接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显然过高,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政府管理这些资金的汇率风险。

出口政策下一步

下一步,出口政策该往什么方向走?

目前,全球进口需求增长回落、人民币升值、企业环保成本上升、国家降低一些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并鼓励进口,“这一系列政策将会继续抑制下半年的出口,刺激进口,顺差会继续减少,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梁优彩说。

范剑平也表示:“国际经济环境依然不景气,下半年外贸出口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梁优彩初步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0.0%,进口增长28.0%,实现外贸顺差2300亿-240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左右。外贸顺差从去年增长50%以上到今年下降9%,将使净出口成为今年经济减速的最大因素。

出口企业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企业效益滑坡和需求降温将改变社会投资预期,企业自发投资意愿下降。”范剑平说。出口降温将导致与出口有关的投资活力减弱,房地产和汽车行业销售下滑将使一系列相关内需产业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投资预期回报下降。

上述商务部官员说:“今年下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但是会采取有保有压的更灵活的政策。除了考虑高附加值的产品之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会受到关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