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论
导语:

卢锋

对于通货膨胀现象,大体有两种视角解释,一种就是货币学派,还有一种是非货币学派。

非货币学派有结构性的、成本推动的、输入型的,非核心的等。输入型通胀的提法有一定的道理,在其他条件给定下,进口品价格高了,国内的价格也会提高,但它实际上是把整个环节切了一段看,从整体分析流程看它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其中一个关键假设是对象国家应当是所谓"小国",该国需求变动对国际市场价格没有影响。我们初步研究发现存在很强的经验证据,说明中国不仅不是小国,而是一个对国际价格具有显著影响的巨型经济体。因而把我国通胀看作是输入型通胀可能缺乏必要依据。

货币学派侧重总需求和货币扩张的总量角度分析,把通胀看作是总量失衡现象。当然货币分析也存在自身假设,比如在货币流通速度解释和货币度量指标设定方面,都存在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另外从总量角度不能光看目前总需求,因为整个总量分析可能有一个滞后。

从分析上看,你可以从老天爷、从外国人找原因,现在还发生了地震这个不幸灾难,这些因素对通胀都有影响。然而我觉得除了从具体结构性原因这样比较、就事论事分析之外,更需要从总量角度进行分析。

在治理通胀上,如果货币政策控制得比较好,总量政策比较到位,可能结果会好一些。如果像当年欧美国家那样,依据成本推动和输入型通胀解释,倾向于实行所谓"包容性政策(accomodating policy)",那么也许会在客观上错过治理通胀的较好时机点。

最近媒体上表达较多的结构性或输入型通胀解释观点,似乎宏观政策对通胀没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们相信这类解释,客观上会稳定通胀持续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如果大家都相信通货膨胀会发展,这种预期引导的微观主体行为本身就会派生更严重通货膨胀。

所以,通胀形成展开过程中的预期自我实现机制尤其需要防范和避免。 一次研讨会上,有朋友针对我关于输入型通胀发言提问:你看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平均值大约在6.5%左右,目前通胀还低于平均水平!我的回答是,平均六点几个百分点通胀率不假,不过再看看,哪一年6.5%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实际上,观察具体数据可以发现,CPI从来没有稳定在6.5%的水平,今年CPI是6.5%,下一年可能是7.5%甚至8.5%,它会跑得很快。原因在于6.5%通胀率是一个显著的通胀率,它会影响人们预期和行为,从而派生较高通胀压力。

现在中国的通胀是波浪式的,像2003年、2004年一样,下去一点,然后又起来,每一次起来都可以说有一个特殊原因,大家又觉得没什么事,但等下去、再起来,这一次的波峰比上一次的波峰高。

总之,治理通货膨胀受诸多因素决定,包括各种社会压力和社会准备承受能力等因素影响。但通货膨胀到一定地步,政府就一定要治理。需要毫不含糊地“反通胀”,而不应“容通胀”。古今中外都这样,各国经验都这样,严重到一定程度再治理,那一定是伤筋动骨的,通胀一旦到了15%或20%以上,你没法不硬着陆。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