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趋缓 产业结构调整闪现时间窗
导语:

康怡

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迎来3周年纪念日,2008年上半年是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最快的半年,下半年,由于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方向存在很大变数,多数专家认为人民币的升值趋势放缓,而这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留下空间。

升值中阵痛

   2008年上半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人民币升值也成为影响上半年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过去的六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改过去慢慢悠悠的形象,突然加速前进,截至2008年6月底,按中间价计算,人民币在整个上半年升值幅度为6.50%,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18.24%。

   人民币加速升值已给中国经济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自从4月份以来,全国各地就不断传出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生态环境恶化的信息。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国际需求放缓、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也使出口企业承受的压力终于爆发出来,特别是众多中下游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

   以纺织业为例,根据相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有2/3公司处于亏损,今年6月,服装和衣着类附件出口98.7亿美元,同比下降15%。事实上,从去年起,珠三角、山东半岛等一些外贸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者转移外出。

   6月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中国出口总值6666.05亿美元,同比增长21.9%,比去年下降5.7个百分点。

   出口企业的生态恶化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7月以来,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多位中央领导分别带队奔赴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深入企业考察调研。

   部分调研结果反映,企业利润压缩一大原因是人民币升值加快。

   出口企业利润放缓已经影响到2008年宏观经济数据,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2008年上半年出口增速放缓已成事实,下半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不容乐观。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表示,由于出口降温导致的与出口有关的投资活力减弱,也将影响下半年GDP的表现。他预测:“初步预计,今年全年出口总额增长20.0%,进口总额增长28.0%,实现外贸顺差2300亿-240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9%左右。”(下转10页)

(上接9页)

升值与经济增长相关

汇率与一国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货币升值。国家统计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其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肯定会升值。

   在统计方法上,世界银行每年都会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一种是购买力评价学说,即以国际可比较的价格水平,进而推断出各个国家和地区GDP的总量;另一种是通过以美元计价的汇率水平来进行计算。

   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专家蔡志洲曾经表示,由于中国的进出口直接受汇率影响比较大,因此目前以汇率计算各个国家GDP要可靠些。

   在2003年,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按照汇率法推算过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和国际货币地位,他假设2001—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维持在1998、1999和2000年三年平均汇率水平,在本世纪中叶之前,中国经济赶上并超过日本经济,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可能的,与此同时,2011—2050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将会提高100%。

   另一方面,压低汇率,促进出口,也“利”于经济增长,的确,在过去几年,由于人民币相对贬值,促进中国出口保持持续高增长,促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现在,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上述看法要改变,“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原料,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这种高耗能产业,然后再进行出口,即使从解决就业方面来讲,这个也是没有道理的,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最近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部分拖累了汇率升值的潜在幅度,业内有人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家政府对教育、医疗、房租、工资等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导致人民币汇率价格被扭曲,如果考虑这些因素,人民币未必需要继续升值。

人民币升值有理由

   在过去3年,推动人民币升值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人民币汇率改革。2005年7月21日汇改让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和波动性增强,导致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

   第二是人民币被动升值。2007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经济开始进入持续低迷的阶段。美联储因担忧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并大幅降低利率,导致美元对全球主要货币出现大幅贬值,人民币被动升值压力加大。

   第三就是中国在国内通胀不断高涨的情况下采取以升值抑制通胀的政策。在过去半年,中国高通胀率触动每一个人的神经,在这关键时刻,人民币升值被赋予了抑制通胀的神秘使命。

   3月份,高盛在对中国当前的通胀情况与1987-1988年和1993-1994年的高通胀进行了详细分析后,得出“允许人民币显著升值才是抑制通胀最理想的政策选择”的结论。而据中金测算,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每升值10%,其他条件不变,中国CPI涨幅短期内将下降0.8个百分点,长期将下降3.2个百分点。

   央行采纳了上述投行们的观点,今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币适当升值或者稍微快一点,有助于抑制中国货币的通货膨胀”。

   但7月份公布的2008年上半年年报数据显示:不但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美好愿望没有实现,而且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初见端倪。

   于是,在上半年人民币升值“大跃进”后,反对人民币过快升值的说法增多。

   交通银行研究部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抑制国内通胀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人民币汇率即使升值10%,进口价格指数大约下降0.28%,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仅为0.05%。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效果十分有限。

   所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院袁钢明建议,人民币在下半年应该稳步的小幅升值。他同时表示:上半年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等各项数据均不同程度的回落,再考虑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失业的增加,人民币维持下半年快速升值的动力并不充足。

适时调整产业结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同人民币暂缓升值的做法,他认为当前汇率调整的重点和目标不应是追求汇率水平充分市场化,而是应该尽快打破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在较短时间内把汇率调整到一定水平,然后保持一段时期的稳定。

   如果人民币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稳定,在渣打的王志浩看来就是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福祸相依、得失相伴”是目前出口企业需要面临的现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面临的问题,在许多外贸出口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境”的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大潮也在快速展开。

   此次出口企业集体阵痛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纺织行业,据业内人士介绍,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此次出口回落风波与中国纺织业的低端形象、资源整合不力也有很大关系。很多小厂生产规模不大,产品低附加值,而且同质化严重。行业内无序竞争、偷税漏税等现象极为普遍。而在其他行业,类似现象也不可避免。

   所以专家建议,集中在下游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要从被动走向主动,及时的利用这一轮产业调整的机会,进行生产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同时,也应该通过减税增支等措施,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