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正反面
导语:

程志云

近日,伴随着上半年及6月份经济增长数据的公布,加息预期再次莅临市场。

不过,人们或许已习惯漠然地看待这些预期或者传言。毕竟,上一次调整存贷款利率还是去年12月份的事情。而进入2008年以来,几乎每次公布CPI数据都会伴随着一个加息的“空头陷阱”。

现在,面对更加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学者们对使用这项严厉的货币政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歧。他们担心更高的利率尽管有利于紧缩信贷但也可能会带来大量的破产和失业。

加息预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GDP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增幅小于第一季度的10.6%;6月份的CPI较上年同期上涨7.1%,5月份的涨幅为7.7%,为连续第二个月回落。

市场人士指出,虽然5月CPI指数有小幅下挫,6月CPI继续下行,但不断上涨的PPI指数对CPI指数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同时,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测算,五年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约为1.75万亿美元。这一创纪录的数据令市场震惊,此前,市场对热钱数额的最高预期为8000亿美元。

市场对于加息的警报再次响起。

7月7日至11日,一周上证国债指数收于113.43点,较之前一周上涨了0.14点,全周共成交了19.07亿元。7月11日上证企债指数收于117.82点,较前一周下跌了0.08点,全周共成交30.09亿元。加息传言令债券收益曲线明显陡峭化,债券市场一度出现恐慌性杀跌。而弱势反弹的上证指数从7月10日再次开始掉头向下。

实际上,最近市场上的加息预期越来越浓厚,而且由此带来的恐慌影响越来越大。

6月底,美联储决定维持2%的联邦基金利率不变,即不继续降息,此消息曾令市场联想到为国内提供了加息空间。强烈的加息预期等因素导致股市重挫创至2566点的近年新低。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央行6月25日公布的2008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情况显示,50.5%的被调查者认为三季度物价会上升,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为调查以来同期最高,这说明我国通胀压力依然很大。为了防止通胀进一步恶化,使用利率工具只是时间问题。

反对声越来越大

但与此同时,反对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本轮通货膨胀是全球性 的,是美元现象,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现在采取了过度反通货膨胀的政策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不仅管不住热钱,反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现在生产资本不足导致了严峻的局面,而最受冲击的就是中小企业。如果此时利率提高,那么大量中小企业和出口企业的情况将迅速恶化。此外,也会引发更多热钱涌入国内。

最新我国海关的数据说明,6月份实现贸易顺差2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为990.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其中,6月份外贸出口增长17%,自今年2月份之后再度跌至20%这一敏感临界点以下,显示外贸拐点已经显现。

实际上,对于外贸企业和东部中小企业生存问题,近期中央领导在5个经济发达的外贸型省份进行了经济考察和调研。

   此外,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近日也发布报告称,分析各种经济数据可看出,中国出口增速已面临下行压力,因此预计政府将在财政政策层面更为积极。

货币从紧未变

尽管争议很大,但种种迹象表明,短期内加息的可能性或许并不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曾多次表示,加息是必然选择,本轮通胀是货币现象,应该从控制货币的角度来解决。

一位商业银行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央行已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过剩的流动性,最近一次上调了1个百分点。但目前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接近理论上限,商业银行方面的意见都很大了。对银行而言,加息或许是更加有利的。

太平洋证券高级研究员周明剑告诉本报,目前通胀的压力还是很大,从PPI到CPI的传导需要一定时间,很有可能在接下来几个月内体现出来。在通胀压力没有消除的情况下,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撰文指出,在把应对通胀作为首要任务的基调下,短期内从紧的货币政策仍然有必要坚持,包括继续使用数量政策对冲和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及窗口指导等信贷控制措施。

但巴曙松同时强调,央行对冲并不能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只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尽可能平稳的金融环境。从政策基调看,货币的大幅度对冲以及信贷的控制,只能是权宜之计,政策操作的重点,仍然是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以产业重组、产业升级和放松管制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通胀环境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出路。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下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在加大,但出于稳定市场的考虑,央行短期内很可能不会加息。

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高级分析师温彬则认为,目前,央行对采用加息的手段将慎之又慎:一是由于对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额度控制,使信贷额度成为市场的稀缺资源,很多企业愿意支付高于法定贷款基准利率的溢价获得银行贷款。这样,即使央行不提高法定基准贷款利率,实际贷款利率已经提高,从而起到抑制企业投资需求。二是基于对中美利差因素的考虑,担心单方面加息会导致更多的热钱流入。因此,如果下半年美联储不采取加息行动,我国央行下半年采取加息的几率将很小。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