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寻求成本优势
导语:

万晓晓

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扬,我国近年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尤其在太阳能领域,目前中国已然成为仅次于日本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光伏产品生产大国。

   2008年上半年,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加速产能和技术上的扩张,民营企业投资光伏产业的热情高涨,纷纷上马迅速扩张,希望由此进一步将硅片成本降低,使得光伏发电成本降到风电之下。“就像80年代的电脑普及状况一样,随着技术改进、成本降低,太阳能最终会走进千家万户。”CSI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这样形容。

多晶硅扩张

   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企业正在加紧更新技术、扩大产能。

   5月12日,赛维LDK宣布产能拓展计划:2008年规划产能由800MW调整至1100MW,预计销售收入达10.8亿美元至11.8亿美元;2009年规划产能由1600MW调整至2000MW。截至2009年,赛维LDK总投资120亿人民币的1.6万吨多晶体硅项目将全部建设完成。

   6月11日,日光新能源在鹤壁市淇县朝歌上马1000吨多晶硅提纯项目,总投资5亿元。

   6月中旬,CSI阿特斯在德国慕尼黑的Intersolar 展会上,推出用冶金硅提炼成太阳能级硅片生产的新组件产品,并命名为e-Module,成为世界上最早成功实现冶金硅(UMG-Si)提炼成太阳能级硅片商业化生产的公司之一。

   7月8日,大全集团年产1500吨高纯多晶硅项目投产成功,并筹划建设规模达10000吨的多晶硅生产线。

   国内太阳能光伏业约98%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并且有80%企业的原料从国外进口。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企业是在为国外打工,由于缺失上游的提纯技术和终端市场,中国的太阳能产业仍然陷在“两头在外”的困境中。

   专家介绍,价格仍然是阻碍太阳能推广的主要因素,欧洲许多国家是以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使用太阳能发电,但在我国尚未进入主流供电网。

   “国家目前是优先发展风能和小水电项目,可是由于风能资源有限,继续开发可再生能源必然要走向太阳能。”瞿晓铧说。

   据了解,2007年全球共发电大约19万亿千瓦,只有约2%的电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

   我国相关部门已就风电、太阳能领域上网电价等问题研讨,方案有望年底出台,对入网电价等产业发展为题进一步阐述。在我国西部地区,已开始试行5兆瓦以上机组并网发电,在上海则试行补贴政策,入网电价达到每度4-8元。

   价格非理性上涨带来暴利诱惑,在国内黑市多晶硅创出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而从成本加利润来说,每公斤40至50美元可能是规模企业比较稳定的中长期价格。

   “拥硅者为王”。国内光伏企业急速上马,大量资本涌入,上游硅料的紧缺使得中下游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甚至一些企业存在“等米下锅”的状况。国内一些企业把焦点聚集在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领域,希望解决“原料在外”的问题。

   但多数专家认为,我国所生产的多晶硅实际使用率不高是个致命的问题,技术差距也造成生产成本提高。

   在2008年,多晶硅的供应依然紧缺,业内人士介绍,今年全球共需要太阳能多晶硅4.55万吨,而2007年,中国多晶硅全年产量仅为1100吨左右,仅比硅料产业最小的经济规模高出100吨。

   据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孟宪淦介绍,目前多晶硅料在中国市场的现货价已翻炒至每公斤400美元,而国际市场的价格仅为五六十美元。原料价持续上涨,直接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出口利润,“现在原材料几乎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

   就目前已投产的企业来看,成果并不乐观。硅片价格翻倍猛增和技术制约,直接导致利润率下降。

   “但是,现在投资多晶硅领域的有很多,你无法预估未来是否会供过于求。” 业内专家表示。

   自无锡尚德之后,目前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上市,在中国有33个在建的多晶硅项目,若全部实现达产,中国多晶硅年产能将达14万吨。而专家预计,至2010年,全球的多晶硅需求仅为8万吨。

   6月,全球领先的多晶硅材料制造商Hemlock的新工厂投入生产,使得多晶硅产能几乎扩大一倍,以满足半导体及高速增长的太阳能产业的需求。此后,德国瓦克、REC硅公司、MEMC电子材料等其他几家大型多晶硅生产上也相继进行扩能改造。资料显示,Hemlock自去年宣布投资15亿美元将生产装置产能扩张,其新工厂的年产能达9900吨,至2008年底后,其总产能将达2.1万吨,居全球首位。

冲刺薄膜光伏

   6月22日,由赛维BEST太阳能投资建设的南昌光伏产业园落户,一期投资约25亿美元,预计实现1000兆瓦产能规模,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科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基地。此公司由LDK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大型光伏电站,一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煤资源约200多万吨。

   百世德称,目前采用的技术为“与合作伙伴联合研制的高达5.7平方米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电池稳定效率达8.5%—9%,计划在2010年将电池效率提高至10%—12%。

   欲打造多晶硅产能世界第一的赛维,并没有放弃在薄膜太阳能领域的扩张。按照百世德预计,薄膜太阳能电池将进一步扩大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市场,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一起,共同普及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产业化。

   硅原料的短缺和价格的暴炒,很多企业“等米下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远见的光伏产业的游戏参与者,将目光落在薄膜太阳能上,认为这是光伏产业的下一口奶酪,虽然它目前在光伏领域的市场应用仅为个位数。

   与晶体硅电池相比,薄膜电池可以绕过硅材料,工艺上更加简化,其最大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能耗低、质量轻、制程环节少、弱光应用性强。薄膜电池仅有几微米厚,是附在玻璃、不锈钢、塑料甚至一些纺织品上的感光材料。“产品颇为经济,如薄膜电池每瓦可能只要1元钱,而晶体硅电池每瓦约30元。”

   孟宪淦介绍,这两种技术目前各有缺陷。薄膜太阳能电池虽然有诸多优点,但设备更替快,在这个领域的设备投入是晶体硅设备的10倍,因此企业将面临投资回收的风险。况且,现在薄膜电池只应用在特殊产品上,在市场接受度方面还有待考证,因为它技术尚不稳定,转化效率较低,还处于研发阶段。

晶体硅太阳电池现阶段还是市场的主流,约占97%以上的份额,因为它性能稳定,技术相对成熟。一旦硅材料的成本降低,转换效率从16%可以提高至20%—30%,将会为更多人使用。业内人士认为,从化学元素表中,可看到硅是地球上极为丰富的元素,现在只是制约在提炼技术和效率转化技术上。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