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芳
盛夏,在放马飞驰了5年之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终于都有些倦怠了。
外需在减弱。在太平洋彼岸,美国人正在品尝滥用了金融创新的苦果,大洋此岸,中国不得不陪伴着他们一起吃苦。赚或者赔,中国的出口产业似乎处在刀锋边缘,而中国制造赖以立身的代工市场,也正经历着第三世界国家的挤压,人工成本优势一点点丧失……
超过20%的消费增长率掩饰不住内需的萎缩。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4%,但是经济学家表示,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同比增长率可能只有8%左右。
投资已从峰值回落。民间投资被认为是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民间投资的启动一度也被看作最大的亮点。现在,它们被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灼伤,疗治需要时间。
从2007年第二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出现下滑,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渐被确认,然而,通货膨胀却在犹豫中走高。
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回落至7.1%,但是谁敢断言通胀已经见顶呢?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仍然悬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尚不明朗,按照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通胀的峰值将会出现在经济增长峰值两年后。果真如此,真正的考验还没有到来。
近忧如此,远虑也不少。
中国经济原有的增长模式面临困境。家用电器、电脑等行业已呈饱和状态;汽车工业面临道路交通、油价、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维持中国式的增长还需要更多的铁矿石和石油,中国不得不为此支付更多——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却从来没有能力讨价还价。
中国应该慢下来。面对放慢的增长,那些乐观者声称这是期望中的变奏。但是,那些悲观者却质疑,这样的下滑将可能持续多久,这是否会成为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之坠落?
中国需要速度,需要持续的增长红利——中国每年需要解决1000万以上的就业;中国需要高昂的成本,以建立老百姓的医疗、失业和养老保障体系;中国也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和治理污染。
整个夏天,中国的经济学者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经济的冬天就会到来吗?企业家们则满心忧虑地告诫自己的同事,要提前准备好过冬的衣物。这个夏天,中国领导人开始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全国大调研,与之相伴的则是宏观政策放松与否的经济学家协奏曲。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变化,中国学者从未如今天这样公开地批评宏观政策。也许这一切,都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体现在宏观政策的变奏上。如果我们有理由乐观,是因为在盛夏的迷雾中,我们真的看清楚了自己,也想明白了方向。
黄金时代在渐渐远去吗?答案就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