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芳
7月17日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符合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6月份CPI同比上涨7.1%,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
虽然CPI指数继续回落,但2008年下半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走势仍扑朔迷离,与其相对应,政府治理通胀的手段在公众预期和反预期间挣扎。
通胀之患
在中国,关于通胀问题的争论更像是一个土洋之争。
国内经济学家分为两大派系——货币学派和非货币的学派。多数在国外接受过教育的经济学家属于货币学派,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或洋派,而后者则被称为供给学派或土派。
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是货币学派的代言机构,这里汇集了一大批在国外学习过的宏观经济学家,如卢峰教授、宋国青教授……还有许多在国内外投行中任职的经济学家也加入此队伍,比如银河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等。
在2007年上半年,在国内通胀问题上,货币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宋国青一直跟踪国内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M2)指标,他认为在过去20多个月中M2增速太快,从2005年起M2增长率在18%左右,如果考虑广义货币M3,货币扩张更快,正是从2005年扩张的货币政策引发中国2006年、2007年的流动性过剩。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不认同货币学派的观点,他一直认为食品短缺是引发粮价上涨、进而推动CPI上涨的主因,但在2007年第三季度前,货币发行过多——拉动内需上升——引发物价上涨的逻辑体系被很多人接受。
到了2007年底,单一货币发行过多引发通胀的解释开始被质疑。
“目前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推动还是需求拉动的?”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问,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二者皆有;若再问:孰重孰轻?他的答案应该是供给推动。
一些来自国际投行的经济学家如法国巴黎证券(亚洲)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也认同上述观点,他表示中国这轮物价上涨还不完全是内需拉动导致,矛盾主因是成本推动。
从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国金证券研究小组就观察到,在总需求下滑和CPI从高位回落的背景下, PPI开始出现反弹。
这种反弹也被银河证券的左小蕾看到了,她也开始修正自己观点,认为要素成本可能从总需求拉动的通胀手中拿过接力棒。
现在,中信证券在对从2007年影响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重新分析后表示,目前货币因素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正在减弱,相反的,短期自然灾害冲击和输入型通胀成为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未来,价格管制进一步放开和输入型通胀将是导致通胀的因素。
患之两难
土派和洋派争论不仅限于通胀原因上,争论背后隐含着相差很大的政策主张。
在如何治理通胀上,宋国青教授认为,除非在通货紧缩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当以控制通货膨胀为单一目标,而国金证券金岩石则认为,反通胀就应偏重于选择供给面的政策。
至少从2007年第三季度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接受了货币学派的观点。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央行一方面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另一方面紧缩银行信贷规模。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甚至表示可以通过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
但正如香港科技大学雷鼎鸣教授所说的,“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从紧从宽的货币政策从来不是立刻出现”。
就如一份药力很大但发挥作用较慢的药剂一样,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第一季度结束时才开始发挥作用,通胀率2月份达到最高点8.7%后开始下调,3月、4月、5月、6月CPI分别达到8.3%、8.5 %、7.7%、7.1%。
这份药剂负面效应也开始出现,部分官员和宏观经济学家在全国各地调研后,反馈上来的信息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正被过紧的宏观调控所伤害。
“由于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处于边缘位置,紧缩首先会使民营企业受到伤害,造成民营企业生存困难。”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义相说。
从2008年4月之后,从紧的货币政策频受诘难,“如果能够确认当前通胀的主因是供给推动,则反通胀就应偏重于选择供给面的政策,而非需求面的政策。”国金证券的金岩石说。
一些聪明的学者们也看到,政府在保增长和限物价之间犹疑,中国政府还没有做好接受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到8%以下、甚至更低的心理准备,因为从1978年到2003年,(下转7页)(上接6页)
中国一直保持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甚至11%以上的经济增长率。
而且,政府也无法确信,中国经济一旦出现下滑,这种下滑趋势能否被及时遏止。所以,货币政策在单一目标和多种目标之间不断游离,在第一季度通胀攀高之后,央行表现出决绝的控制通胀的态度和决心,但当通胀和经济都下滑的时候,政策开始倾向于维持适度经济增长。
但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拉动内需和保物价之间本来不是矛盾的,本来物价上涨是拉动内需的一个必然产物,内需想起来,物价又不想上去,是不可能做到的。”陈兴动说。
涨跌都可能
下半年,通胀上行和下潜皆有可能。
摩根士丹利画出一条中国CPI逐步下滑的曲线,他们估计6月CPI为7.1-7.4,下半年将会逐步降到5%以下;但是,雷曼兄弟却描述出一条CPI先降后升的反弹曲线,他们在7月1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通胀将至12年最高。
分歧根源在于影响通胀因素很不确定,它部分取决于外界因素,部分在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如果站在政府的角度上,目前引发通胀因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国内货币增长、商品的稀缺、价格改革问题,这些好像可以通过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产业政策来解决。外因则是美元贬值和国际通胀因素,这些因素是中国政府无法控制的。
货币学派更愿意承认中国政府在治理通胀中的作用。
现在,宋国青教授最担心政府因为各种噪音而放松了宏观调控,他认为如果政府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权衡,很容易导致通货膨胀率节节上升。
这种说法被天相投资的林义相反对,“通胀是世界货币现象,并且大宗商品的最终需求不在中国,因此仅依靠人民币紧缩反通胀收效有限。”
而中金公司更愿意从国际油价走势理解未来的中国通胀走势,他们在报告中设定了两种油价走势下的中国通胀前景。
第一种情况是油价回落的前景,假设油价在2008年共上调了50%,炼油的毛利率和国际水平接轨,这样中国通胀率在2008年上升到8.2%后,随着经济放缓和需求减少,国际油价2008年和2009年将会下降到110美元和90美元,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也会回落,2009年中国通胀率将会回落到7.3%。
第二种情况是高油价的前景,如果油价在2009年达到每桶200美元,这样,虽然中国第三、四季度通胀率会回落,但是在2009年会出现激烈反弹,2008年、2009年中国通胀率分别为6.6%和8.6%,甚至可能出现了两位数的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