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煜
今年二季度以来,国际油价继续攀升,6月2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首次收于每桶140美元上方。第二季度国际原油平均价格达到了120美元,同比上涨近100%,为过去10年中涨幅最大。
高油价对各行业的影响苦乐不均。一些燃油消耗量较大和运输企业受到直接影响,以天然石油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制造企业受到较大冲击;上游油气开采业利润剧增,而原油加工的石油炼化行业则承担亏损;一些新能源替代行业将获得发展机遇,但成品油价格的上调造成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成本上升。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6月份增长16.0%),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一季度增长16.4%,二季度增长15.9%。
其中,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如剔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4%,同比加快7.6个百分点。
但未来,如果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国内油价大幅上涨,石化行业依然会面临困境、交通运输业会遭到重创,不过这些都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机会。
石化行业的难题
高油价再加上国内成品油价格管制,导致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代表的国内成品油生产商面临亏损困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发布的《一季度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曾指出,今年第一季炼油产业的总亏损达到239.24亿元。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一季度石化行业的利润下降了6.7%。
目前,国内炼油行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是上游原油价格与国际接轨,下游成品油价格由发改委限价,同时发改委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适时调整成品油价格。在这样的定价机制下,炼油行业的上游成本市场定价、下游产品政府定价,其经营业绩必然决定于发改委限定的成品油价格。
这种定价体制的弊端随着国际油价持续高涨逐渐显现。天相投资分析师赵鹏程认为,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是影响炼油行业经营业绩的根本原因。
国际油价持续高涨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中石化。中石化是国内炼化能力最大的企业,占据着国内炼化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它的原油却有80%以上来自进口。一季度,中石化原油加工4188.53 万吨,同比增加9.57%,这意味着,炼油越多,亏损就越严重。
6月20日,国家发改委上调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汽油、柴油分别提高1000元。但“调价”不等于“放开”,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旧受政府管制,国内两大石油集团的亏损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7月20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公布,上半年中石油、中石化两公司的炼油企业仍严重亏损达5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亏47.9%。可见,国家发改委6月20日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只是暂时缓和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矛盾,亏损局面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
交通运输业遭重创
原油的上涨对交通运输业中的航空业直接冲击力度最大。航空燃油几乎占航空公司成本的40%左右,原油价格的高涨必然带动下游产品价格的提升,航空业因此受到巨大的影响。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6月初表示,今年全球航空运输业将整体亏损,如果油价平均106.5美元/桶,全行业将亏损23亿美元;如果油价平均135美元/桶,全行业将出现61亿美元的亏损。
据悉半年时间内,全球已有20多家航空公司停业或申请破产保护,更多的航空公司则在2007年短暂盈利后,继续跌入亏损“泥潭”。
尽管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航空公司相比,中国大陆的航空公司似乎还算幸运,涨价后的国内航油零售价仍略低于国际航油市场价格,但高企的油价,已令一些国内航空公司首度出现巨亏,如成立14年的澳门航空今年上半年累计亏损突破2亿澳门元,超过公司注册资本4亿澳门元的50%。尽管各大航空公司其后上调了燃油附加费,但它们仍需自己消化一半左右的新增燃油成本,同时还要面临需求回落、客座率下滑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这让一些原本“财大气粗”的航空公司开始精打细算,采取了减少飞机上配备的刊物和餐食,安排航班计划时使航线、客流量与机型相匹配,飞行员利用技术手段减少航路油耗,停飞一部分亏损航线或减少航班等等措施来减少燃油成本。另外一些航空公司还加快了飞机更新的步伐。而国内航空公司则尝试使用套期保值等市场化手段减少燃料成本。
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将航空公司从危机中彻底挽救出来,中信证券分析报告称,国内航油价格连续两次大幅上调(累计上调2220元/吨)给航空公司带来巨大压力,尤其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航空公司难以将成本上涨压力顺利转嫁给消费者。而且,目前油价还有继续高涨的可能,而国内航油价格相比国际价格,仍然有较大上调空间(1680元/吨)。
新能源行业的机遇
中信证券研究部分析报告认为,在油价飙升的背景下,新能源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其中又以风能和太阳能发展最为迅猛。2007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达到2300MW,年增速超过40%,而世界风能总发电装机在2007年底达到了94100兆瓦,比上年增长了27%,新能源行业已经成为了全球增长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
新能源中分析师最为看好太阳能的发展前景。
相比风能,太阳能还处于行业爆发式增长的初期,未来几年的复合增长率会明显快于风电,更重要的是,随着薄膜电池的快速发展、产品转换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多晶硅价格的下降,太阳能发电成本将迅速下降,预计到2020年成本将与火电成本持平。
6月22日,由赛维BEST太阳能公司投资建设的南昌光伏产业园落户,一期投资约25亿美元,预计实现1000兆瓦产能规模,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科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基地。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已经获取了相当大的进步,并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每年的产量现在超过1800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和制造国家。
同时,国家政策也对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支持。发改委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确定:到2010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5亿平方米。这意味着用3年的时间要完成前15年的总产量,这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扩张的一大有利条件。
持续暴涨的国际油价在给中国石油供应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有望成为今后全球发展最迅速、发展前景最光明的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