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亮西方也不亮的时候
导语:经济观察网 沈威风/文 当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危机席卷全球,美洲、欧洲、亚洲甚至非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无一得以幸免的时候,当拆了东墙再也补不了西墙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来挽救?

经济观察网 沈威风/文 做过华润创业总经理的黄铁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香港老太,做了一辈子的护士,八九年退休后成了专业股迷,每天风雨无阻去炒股,而且她只炒一只股,那就是被香港人称作大笨象的汇丰银行。她的炒股心得很简单,跌破100就买,超过120就卖。就这一招,这位老太太安然躲过了97年的金融风暴,躲过了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无痛无灾地成了一个百万富翁。2003年,老太太把她的炒股标准做了一点微调,跌破130就买进。当时间来到2008年1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一段时日之后,这位老太太因为不想用自己的血汗钱为“不事生产”的美国人埋单,愤然决定套现之后去周游世界——如果在大陆,这位老太太恐怕会被炒作成另一个股神,因为她退出的时机是多么恰当,从那以后,汇丰银行的股价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到来跌得鼻青脸肿,一度达到75元的低点,一跤就跌回了20年前。

汇丰银行在香港人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179年前,时任铁行轮船公司香港总监的苏格兰人汤马士修打兰(Thomas Sutherland)在香港和上海创立汇丰的前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这也就是汇丰中人常常津津乐道的与中国有特殊渊源从来就不是外国银行的理由。而和其他世界主流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集团、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荷兰的荷兰国际集团相比,汇丰银行一度注册地和总部都在香港,而不像其他主流银行一样被视作其母国的象征或代表,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与母国的利益高度关联。汇丰与政治极少发生联系,即便在1993年汇丰将总部搬到英国伦敦,身上代表的母国色彩仍然并不浓重。比如在香港,汇丰仍被那些狮子山下的芸芸众生视作本地银行。

就像黄铁鹰的故事中的那位香港老太说的那样,她对汇丰银行有着深厚感情,是因为她的第一个帐户,第一张银行卡都来自汇丰,而银行的职员从称呼她小姐到阿婆,见证和陪伴着她的人生。在香港,汇丰银行的形象极为亲民,每到周末汇丰总部大楼下成为菲佣们呼朋引伴聚会场所的场景,也颇令人动容。但是,这一切不能掩盖的一点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汇丰银行扩张速度惊人,亲民形象之下,它作为一家银行也同样有着一颗与华尔街同行共通的贪婪的心。

汇丰不象花旗那样得天独厚,花旗有整个美国商业帝国作后盾,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扩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汇丰的扩张则是通过正确的战略指导下使用精确财技获得的,这个战略就是利用收购和上市达成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在1959年,汇丰银行完成收购中东英格兰银行(现称中东汇丰银行)及有利银行。1965年,该行购入于1933年在香港创立的恒生银行控制性股权。加拿大汇丰银行及澳洲汇丰银行分别于1981年及1986年成立。以纽约州为基地的海丰银行(现称美国汇丰银行)于1987年成为汇丰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及在美国的主要附属公司。汇丰国际化布局初见端倪,但是,这时候的汇丰依然只是芸芸众多管理比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之一,未见突出。1987年,汇丰收购了米特兰银行股份14。9%,这只是汇丰大收购的序幕。到1992年,汇丰全面收购米特兰银行并把它私有化,此举成为那时候有史以来的最大宗银行并购活动,汇丰由这样的收购方式中得到实惠,它的国际化野心变得更加明显,把业务放眼全球,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地区发展,而且选择了一条全球收购银行立业的道路。

1999年,汇丰进行了第二宗具有重大意义的收购,收购利宝集团(RNYC),目标是利宝子公司利宝银行极其姐妹银行(SRC)的49%股价,总代价约103亿美元,为当时汇丰历史上最大宗收购行动。完成收购后,汇丰在美洲的资产可提升到占集团总资产资产的24%,将亚洲区原占四成的收入比重降到三成左右。汇丰一直以来有很清晰的业务架构,就是希望达到其盈利由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占三分之一,以平衡风险。同年,汇丰与美国挂牌上市,自此汇丰股票在香港、伦敦和纽约三地几乎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2000年,汇丰再以大手笔的高价110亿欧元,收购法国商业信贷银行。收购完成后,汇丰进一步成为以市值计算全球第二大银行集团,其收入来源,也扩展到欧洲的欧元区,以盈利计算,收购此银行后,欧洲业务盈利占到汇丰总体四成七,虽然当时投资者嫌收购代价过高,而汇丰管理层认为,事实证明此举仍属扩张的必要之举。

全球化是冷战后主流的意识形态,至少在经济界是如此,一本鼓吹全球化的《世界是平的》,也能成为北京房地产商的圭臬。而实际上,在过去20年之间,忠实执行全球化的策略并从中获得最大益处的,非汇丰莫属。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原复生就归纳过汇丰控股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传统方式应对,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从汇丰控股的过往业绩可以看到,他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稳定发展,结果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银行之一,97金融风暴和2000年网络股灾,汇丰都能一枝独秀,尤其可见其全球化布局下的风险控制能力之强。

许多国际投资者都喜欢把汇丰和全球最大的花旗银行作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全球最顶尖的银行,但是普遍认为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

可是,当汇丰的股价在2008年10月,从150港币腰斩至75港币的时候,不能不让人怀疑,全球化的这把大伞,是否能帮汇丰遮挡这一次金融海啸的风雨?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汇丰即被证明,和它在美国的同行一样,这家老牌银行同样未能避开次级贷款的暗礁。五年前,汇丰收购了美国抵押贷款融资机构,造成在美国市场为债券贬值和私人银行提供风险借贷保证金的开支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85%。汇丰银行2008年上半年坏账比例激增至58%,达100.6亿美元。

面对目前市场形势,汇丰银行宣布将做出战略选择向增长有力的新兴市场发展,因为汇丰银行在亚洲和南美地区的业务占集团税前成果的60%,如果这两个市场业务平稳,即能保证汇丰银行发展的部分平衡。然而,来自汇丰银行本身的报告称,已发现印度越南等国经济放缓,同时伴以通胀不断加剧,股市走低影响了这些地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作为新兴市场最大亮点的中国,也明显感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今天的汇丰,正在面临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它虽然有勇气拒绝英国政府的注资入股,但是,它能够在各个金融市场都面临衰退的时候,成功自保吗?

随着华盛顿共识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目前所有的跨国公司都绕不开的问题是,当我们习惯了用全球化来化解风险的时候,潜意识里我们仍然相信世界并没有被铲得那么平,增长或衰退,繁荣或萧条,上帝关门的时候总会留扇窗户。那么现下,当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危机席卷全球,美洲、欧洲、亚洲甚至非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无一得以幸免的时候,当拆了东墙再也补不了西墙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来挽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