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文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中长期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走势;现金、活期存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增速只有2.5%,市场交易增量趋缓。
下半年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的明显回落,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并对就业带来压力。基于数据分析与模型预测,我们认为2008年全年和2009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6%与9.2%。2008年,三产业预测增长速度分别为4.2%、10.6%和10.3%。中国近几年仍有望继续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速度。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消费力量在持续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呈现积极的变化。2008年—2009年,投资增长基本稳定,进口增幅将超过出口增幅,顺差率有望降低。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经济增长的回落:一是出口放缓将使出口行业的产能过剩突出,从而影响出口行业的投资;二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将大幅下滑;三是资本市场的震荡带来财富缩水,影响了消费的增长。
物价水平方面,上半年,国内通货膨胀形势较为严重。下半年以来,由于季节性农产品的价格涨势缓解,PPI上涨短期内难以快速传导到CPI等因素,国内通胀呈现回落。2008年8月,PPI创下历史高位后,随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逐步回落,四季度开始,PPI的上涨幅度也将开始逐步下调。预计2008年全年CPI将在5.5%—6%之间,2009年CPI维持在4.5%左右;2008年全年PPI在9%左右,2009年, PPI可望降至7%的水平。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国内外经济结构失衡的宏观环境中。这种失衡有三个表现,一是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远远快于服务业的增长,经济部门发展不平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二是国际分工地位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将长期存在;三是要素价格扭曲比较严重,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不同程度地低于真实市场价格,刺激了一些规模较大、增加值较高的经济部门投资旺盛。
在目前情形下,单纯依靠央行放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国内出现的经济问题,其实并不在于“流动性不足”,而是严重的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加大结构性战略调整措施,特别是将促进国内消费和提高经济质量作为重中之重,以应对日益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建议:
第一,要重视“三农”问题。运用财税杠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形成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和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不仅要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应通过财政贴息、建立政策性担保基金、给予涉农金融机构税收优惠等间接手段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第二,要支持扩大消费需求。我们认为,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消费环境是影响消费的三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并进一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同时,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增强对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和低收入居民的补助力度。我们还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当前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暴露出我国消费市场的诸多关联问题,亟待加快出台相关法律和制度。
第三,实施“谨慎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力保价格稳定。同时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联手应对金融危机。
第四,促进产品和产业的能效升级。提高经济质量需要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和产业的效能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
第五,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尽管国际金融出现动荡态势,但支撑中国出口增长的外部条件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要避免完全被外部经济环境所左右。同时,加强资本监管的力度,防止投机性资金涌入的同时,需要重点防范外汇资金大规模流出。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