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健芳
中国经济过热警报刚刚解除,经济过冷的警笛就被拉响。
国际经济危机叠加中国经济下滑周期,中国经济下半年更是加速下滑,未来考虑到内需和外需会继续缩减,中国经济前景依然不乐观。
经济滑向谷底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01631 亿元,同比增长9.9%。此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比上年同期回落2.3 个百分点,首次跌破10%降至个位数。
至此,季度GDP 增速已经连续5 个季度呈回落走势,对比今年前三个季度数据还发现: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因为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为10.6%,第二季度为10.1%,第三季度为9%。
出口和投资是拉动经济加速下滑的主因。
在2007年底,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1.9%,其中出口和投资分别贡献了4.9点和2.3点,但到2008年它们的贡献迅速缩小。
其实出口从2007年7月份出口退税率被调整后就开始锐减,净出口增速从1-7月份的80%回落到8-12月份的23.5%,回落56.6个百分点。在2008年前三季度,这种下滑仍在继续,第一、二、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长分别为21.4%、22.5%和22.3%,相比去年同期都是较大幅度的回落。
相比出口,投资下滑较缓。
2008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但扣除通货膨胀之后增速仍在下降。
投资下滑也反映在工业企业增加值上,200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2008年3月份降到17.8%,到2008年8月份迅速跌至12.8%,9 月份更是跌到11.4%,创下19个月以来的新低。
“中国经济的冬天提前来临”,从第二季度开始,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潘向东就预警,现在更多人感到,这个冬天最冷时间段还在路上,全球经济危机叠加中国经济下滑周期,未来中国经济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外需仍会缩减。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最近公布数据显示: 9 月份工业产值下降2.8%,创1974 年12 月下降3.5%以来之最。10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美国经济事实上可能已经陷入了衰退,分析师指出,2009年美国甚至可能维持一个负的增长率。与此同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领先指标持续下行,预示未来数月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
就此中金公司判断,2009年外需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可能降低到0%,社会科学院则悲观看到负0.3。
外需无望,内需能否独担大任?
“房地产引擎已经出现拐点”,在9月份中金公司就指出,2008年4月全国70个大城市中,仅有5个城市出现房价下跌,而到8月份则有25个城市出现下跌,未来他们估计这些城市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下跌40%。2008年1-8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为29.1%,但中金公司地产分析员认为在2009 年会降低到5%,这会直接拉低GDP 增速1.3 个百分点。
投资无法拉动中国经济向上,内需另一引擎——消费会怎么样?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中预测, 2008年和2009年消费的实际增长率将分别为12.8%与11.5%,名义增长率为19.6% 与17.0%。“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表面上,消费的确还算强劲,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比上年同期快6.1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指数后仍低于去年增幅。
一些分析师还表示,目前政府正在实行的刺激消费的措施不会立刻生效,潘向东在《中国内需怎么啦》一文中指出,当一国还处于温饱型社会之中,国家采用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刺激消费,很难见到效果。中金公司还指出,未来收入的减少、就业形势的恶化、预期恶化都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从年初以来,本刊持续跟踪和调查一些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预测,发现他们不断降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
2008年2月初,证券市场周刊对24家机构的宏观经济预测统计,结果是2008年总体增长率平均为11.4%。现在多数宏观经济学家下调到9.7%-9.8%之间,对于2009年,7月初分析师看到8%-9%,现在很多人认为可能在8%以下,中国宏观学会秘书长王建更表示,如果政府不采取政策,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会到7%之下。
通缩隐忧乍现
在去年第三季度以来,通货膨胀就成为关注的焦点,现在风水轮流转,通货紧缩成为全球最担心的问题。
虽然9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CPI)数据没有达到一些分析师预测在4%以下,但已经回落到4.6%。截至第三季度末,虽然CPI上涨7.0%,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 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 个百分点。
根据这些数据,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张晓辉判断,在经济大幅放缓的情况下,通胀已经不再是问题。
通货膨胀渐行渐远,通货紧缩风险乍现。
过去一段时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宋国青教授坚持中国不能轻视通货膨胀风险,但是他现在更改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将很快走向通货紧缩。
专家们判断中国是否会出来通货紧缩重要指标仍是CPI指数。
从2008年 2月,CPI指数在达到8.7%最高点之后就开始回落,到9月份已经是7个月保持下滑趋势。“如果CPI同比指数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可以看作通货紧缩。”宏源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先生说,不过他表示对同比数据仍需进一步观察。
更为准确判定通缩的方法是观测CPI的环比数据,“如果月度CPI环比数据变成负数,可能意味通货紧缩有了先兆。” 西南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理学院任若恩教授已经得到“八月份的环比折年率是负”的结论。
通缩的原因仍旧是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导致。过去一段时间准备金上提速度过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总需求超预期下降,而供给方面却无法急刹车,于是中国很多产业都表现为过剩,从而推动消费品价格迅速走低。
未来,通缩问题可能会更严重,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至16%的全年控制目标以下,创近3年来新低,货币乘数缩减十分厉害。
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先生预测2009年1-2月份,如果中国食品价格不向上反弹,CPI涨幅预计将回落到2%-3%,而且随着全球商品价格、资源价格、能源价格的大幅下跌,明年5、6月份中国CPI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通货紧缩预期一旦形成,掉头就不容易。“因为预期不好,负利率也没有人投资实业。”董先安说,货币数据也证明此观点,已经连续多月M2增速下滑呈反超M1增速态势,M1与M2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这说明经济活力在加速下降;而M1增速大幅回落也显示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增速明显放缓。
应对通货紧缩,专家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改变预期,最管用的是猛降利率,而不是目前中国正在采用较为保守的办法——一点点降息。除了降息之外,国金认为,推进资源价格体系改革和上调农产品价格有助于防止通缩的发生,而从政府四季度经济工作会议中也看到政府推进这方面工作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