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元变成了9600元,加上行里每10000元奖励200元,等于只亏了200元。”11月4日,李亮(化名)赎回了在3个月前购买的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以下简称“农银成长基金”)。
身为农行地方市分行员工的李亮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农银成长基金发行时,他和同事们都被强分了购买任务。李亮是普通员工,根据任务要求买了10000元。据他透露,现在,他的同事们也全部赎回了该基金。
农银成长,这只在成立初期就因非市场化募集备受争议的产品,在成立3个月后打开了日常申购赎回,这是否意味着巨额赎回的来临?这些赎回是否会影响其投资策略?
赎回潮来临?
在国内某著名基金论坛上,一名农行员工发帖称,“11月4日,上午9:40在柜台上赎回,10分钟已经有4000笔交易了,紧接着又帮别人赎回,短短一分钟又发生400笔赎回业务,我是通过委托号看出来的,不知道上午究竟一共赎回了多少笔……”
下午2:30,另外一名农行员工跟帖回答,“ 现在,交易号已经到23600笔。就算按照一笔交易10000元算,也已经赎回了2亿多元。何况我们员工一般最低都得买10000元,有的员工因为任务标准买得更多。”这只是11月4日的情况。在接下来的交易日,许多人已经办理或者正在办理该基金的赎回。甚至有一名农行员工说,他们那儿当天经历了疯狂的赎回,排队的都打架了,太疯狂了。
非市场化募集?
涌现出这种赎回潮,与这只基金最初的募集方式有关。农行作为国内第60家基金公司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银汇理”)的第一大股东,为该公司旗下的第一只基金农银行业成长的募集,曾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包括发放文件、制定营销任务,并要求内部员工一定要购买该基金,所以,农银成长基金在今年这种弱市下创下了募集68亿份额的纪录,同期发行的基金募集份额不过五六亿甚至两三亿。
对于内部员工购买基金,各地农行分行实行了每万元奖励200~500元不等的政策,还同意员工在基金成立3个月后可以自由赎回。所以,当农银汇理发布公告农银成长基金自11月4日开始办理日常申购和赎回业务后,就涌现出了这次赎回潮。
对于该基金的投资策略,农银汇理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我们目前采取了审慎的投资策略,严格控制股票投资的比例,等待全球流动性恢复和我国宏观经济刺激政策明朗,选择合适的行业,择机完成建仓。”
在弱市中创下68亿的募集份额,确实让农银成长基金备受市场关注。但是,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曾在他8月15日的基金周评中写到,“最近,备受投资者关注的农银汇理行业成长基金净值只是微跌。这一只基金从发行到成立到运作,虽然曾经风光无限,但风光的背后却不一定都是好事,因为在证券投资这个市场化气氛浓郁的地方,非市场化运作的东西可能迟早会受到市场的洗礼。”
感召策略?
农银汇理公司并未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具体的赎回数字。不过,他们认为,弱市之中诞生的基金,打开之后往往会有一定的赎回量。但目前农银成长基金的赎回情况占基金规模的比重并不大。在当前市场情况下,如果是一名成熟的投资者,会慎重考虑是否要赎回基金,尤其是考虑到农银成长基金前期良好的业绩表现。
在农银汇理公司网站的首页,有一篇11月6日发布的《致农银成长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基金经理栾杰、曹剑飞在信中除了畅谈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表达了对市场的看法,还对持有人做了良好承诺,“今后,我们仍将密切关注全球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审慎操作,严格风控,通过专业投资,兑现我们给投资者的承诺——让价值回报成为一种习惯。”
不少持有人认为,这是农银汇理应对此次赎回潮采取的一种“感召”策略,希望持有人能够继续持有该基金,不要盲目赎回。
三季报没必要公布?
截至11月10日,农银成长基金净值为0.9840元,收益率-1.6%,同期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跌幅为31.6%。跌幅较小,说明该基金的仓位很轻,在8月4日成立之后并没有大举建仓。
有基金持有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该基金之所以迟迟不敢建仓,就是害怕3个月打开申购赎回后会遭遇大额赎回。或许,等这一拨赎回潮过去之后,农银成长才会逐渐建仓。不过,这种说法,只是持有人的个人猜测,并没有证据。
农银成长基金也没有公布三季报。同期成立的一些新基金,有的基金及时公布了三季报。业内人士认为,8月宣布成立,并没有强制要求公布三季报。不过,本着对持有人负责的原则,公布基金持仓情况也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可能由于仓位很轻,并没有持有多少股票,基金经理认为没有公布三季报的必要。”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的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基金销售如此难的情况下募集如此高的份额,确实看得出该公司在营销上的力度。但是,在市场不明朗的情况下,基金规模较大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操作并不灵活,不好把握建仓时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