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减债求生存
导语: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威风 投资大鳄索罗斯日前表示,停止运作的金融体系已再度开始运作,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已经见顶,金融体系开始自我修复。但这场危机的影响并未见顶,失业以及企业生存困难等经济问题依然会继续上演。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威风 投资大鳄索罗斯日前表示,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后,停止运作的金融体系已再度开始运作,也就是说金融危机已经见顶,金融体系开始自我修复。但这场他生平所未见而且以后“也不会再见到的危机”的影响并未见顶,他表示危机后造成的失业以及企业生存困难等经济问题依然会继续上演。

到今天为止,大部分中国公众的焦点基本还是落在美国的金融危机之上,间或叹息几句冰岛国家财政濒临破产的不幸。其实,近日的数据显示,遭遇金融大麻烦的,绝不仅仅是美国,多个欧洲国家都因为自身风险管理失控而承受恶果,连奥地利这种不大的国家也因为过度放贷而陷入困境。而英国自30年前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开启新自由主义经济方向以来,市场经济已成社会共识,连工党也公开摈弃社会主义国有化路线,并拥抱金融界,竭力推动金融服务业和其他服务行业,愈来愈向保守党看齐,漠视制造业,工厂矿山关门,企业大量出售给外资,产业工人大量转行。今天的金融海啸和经济衰退,英国不但不能置身事外,其信贷过度扩张、房地产泡沫、金融界投机等问题,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近日的经济话题,除了金融危机之外,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2008年11月初,中国海关部门公布,10月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2%,增速低于9月份的21.5%和2007年全年的25.7%。轿车等高价产品的消费者支出最近几个月也出现下降,房屋销售大幅下滑,并进而影响到了用于制造钢材的铁矿石等主要原材料的进口。所有这些都表明经济活动明显下降。尽管海外媒体多认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中国政府仍然如临大敌,推出4万亿人民币提振经济方案,央行行长周小川11月10日也表示,不排除通过人民币贬值来推动出口、维持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性。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国政府已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扩大贷款,作为扩大政府支出的先期措施。也就是说,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中国政府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一次由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被人无数次地与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相提并论,甚至很多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对政策,源头都来自于那一场大萧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现任主席、声誉卓著的理论经济学家本·伯南克在1995年曾经写道:“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对于美国‘大萧条’的解析属于这门学科中的 ‘圣杯’”。然而,美国经济学家、日本野村证券旗下的研究机构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RichardC.Koo)在他的新作 《大 衰 退 》(TheHolyGrailofMacroeconomics)中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气馁的问题,他说,自从1936年凯恩斯的《通论》开创宏观经济学的新时代以来,涌现出了众多试图解释大萧条来龙去脉的不同见解,凯恩斯将这些努力称之为 “令人着魔的智慧挑战”,可是迄今为止,却未有一人、未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解释在1929年10月的股市崩盘之后,恶劣的经济形势为何持续了那样漫长的时间,药石无功。

2003年,辜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新概念,不同于假定私营企业的经营目标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派,这个概念假定一部分企业将通过减少负债来修补令人气馁的资产负债表。辜朝明认为,在经济扩张的时候,私营企业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经济收缩的时候,私营企业的目标不再是追求利润,而是为了实现生存而追求债务最小化。

长期以来,对于美国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以及20世纪90年代日本长达15年的大衰退,传统解释一般都认为:股市崩溃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等问题凸显,因此造成信用紧缩,流动性陷阱产生,进而导致企业借贷困难,最终引发了整体经济大规模的倒退。基于这种理解,到目前为止的主流观点对于这种大规模经济衰退的解决办法基本上都着眼于货币供给方,主张政府在大力治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同时,主要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资金,增加流动性,遏制并消除信用紧缩现象,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目的。

辜朝明经过研究认为,问题的根源并非货币供给方,而是货币需求方——企业。由于经济衰退是因股市以及不动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带来,市场价格的崩溃造成在泡沫期过度扩张的企业资产大幅缩水,资产负债表失衡,企业负债严重超出资产,因此,企业即使运作正常,也已陷入了技术性破产的窘境。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自然会将企业目标从 “利润最大化”转为“负债最小化”,在停止借贷的同时,将企业能够利用的所有现金流都投入到债务偿还上,不遗余力地修复受损的资产负债表,希望早日走出技术性破产的泥沼。在这个时候,当银行改变危机之前的信贷紧缩政策,采取宽松的信贷政策,一再降低利率,甚至将利率降低到接近为零的程度,也很有可能无法找到借贷方。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增加负债的风险太高,更何况在经济萧条的环境下,企业缺乏投资的意愿也缺乏投资的项目。企业这种转变,最终造成“合成谬误”,产生的结果就是被政府寄予厚望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失灵。

无独有偶,最近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文章里写道,浙商鲁冠球不无忧虑地跟他提起,现在银行再不给中小企业放款,到哪一天银行想贷款而企业都不愿意去借钱的时候,那才是最坏的结果。生产万向节起家的鲁冠球历经过多次经济高低潮,他的表达,显然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一个极好的中国注解。

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一概念跨越了凯恩斯不能或者不愿跨越的底线,它认可了企业在某些时候追求负债最小化的可能性。近日网上流传一份不景气或减薪裁员公司名单,从世界五百强到珠三角制造企业几乎一网打尽,没有地域性,也没有行业区别,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大型制造业、航空、日用消费品、食品行业、纺织业甚至包括娱乐业,所有能想到的行业几乎都有企业名列其中。这份名单的真假不得而知,然而其中一位木材厂的老板说的一句话道破天机,“停工一月亏60万,开工一月亏300万。不是没有资金,而是没有订单”。这似乎也是在从另一方面印证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

中国国际金融投资公司以当前的金融风暴为主题组团赴美进行了考察,分别访问了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不同机构。据说,在考察期间,这些美国机构的人员屡次告诉中金考察团成员: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因研究大萧条和日本大衰退而闻名,此时正由他出任美联储主席可谓是美国不幸之中的万幸。我们知道,伯南克本人与米尔顿·弗里德曼一样,是货币政策的坚定信仰者,中国的决策者中,也不乏货币政策信仰者。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来解释这一场声势浩大的经济危机可能过于片面,但是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货币政策的确绝非万能。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