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达860页的鸿篇巨著《美国货币史:1867~1960》,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史论著之一,也是货币主义政策的集中体现。该书作者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分别是声名遐迩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和经济史学家。
通货膨胀的难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常出现,成为一个颠覆凯恩斯主义正统观念的主要因素,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试图说服经济学界大多数同行:货币是非常重要的!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对于“大萧条”的阐释既有数量分析,也有文字表述。详尽的讨论占据了30%的篇幅,以至于后来出版社把这一部分单独编制成册出版,名称为《大衰退》。他们的观点是“大衰退”状况本来是能够通过更好的货币政策而得到极大改善的。
如今只有极少数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才会拒绝货币政策的任何因果关系作用,虽然许多经济史学家会把“大衰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其他因素,而把糟糕的货币政策看作是仅发挥次要作用的因素。
从货币重要性的观点上说,“大衰退”仅仅是一个观察时期,虽然是特别具有揭示力的时期。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如同医生一般,写下了对进入医院之濒危病人的详尽临床诊断。两位医生开出这样的处方:即病人应当被注射抗生素(强力货币)。
已经有许多经济史学家指出,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认为是货币因素引发了“大衰退”,而不是股票市场的崩盘而引发的。事实上两位作者在有关这两个方面的阐述上是更加慎重的,并且设想了相当大程度的非货币紧缩或衰退。他们认为股票市场的崩盘一定在经济活动的衰退方面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并且股票市场的崩盘改变了其他人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和信心,使得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
如同大多数读者将会发现的那样,本书的成功之处还包括它的写作风格和方法。可以说本书是为那些聪明的经济学门外汉而写的,阅读本书不需要任何统计学的专门知识。本书虽然不乏权威之论,但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已经想到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并且竭力确保读者能够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涵义。本书的另一特点是例证尤其丰富,并有大量归类推论。使人赞叹作者明快而又富有蕴涵的表述风格。
在近两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新一轮严重的美国经济衰退,并且有可能进而影响全球经济之际,面对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留给我们的理论与经验遗产,应当会触发出更多审慎的思考和判断。显然,任何具有理性和正常判断力的读者,都不会赞同此次金融危机或经济衰退将宣告自由放任政策和市场经济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终结,更不会认为今后绝不会再采用任何信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杠杆(包括目前已被广泛指责和诟病的金融衍生品工具)。
除非甘愿停留在原始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人会拒绝加速经济增长或社会发展的各种方法、工具或加速器,高速的增长和发展必然带来更高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呈现出“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恐慌和保守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