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施毽子 淮海路依旧是一派熙熙攘攘的忙碌景象,这一点,从法租界的霞飞路时代更迭至今,从来没有改变过。在一扇普通的大门旁边,标注着“淮海路796号”的门牌,走进去,路的尽头隐约可见一座修缮一新的新古典主义双宅,四周非常静谧。一扇大门两重天,原来是这样的奇妙。
Alfred Dunhill Home在全世界共有三家,前两家分别设在了伦敦和东京,而上海的这一家,就设在淮海路796号。有了伦敦和东京的珠玉,上海Home的规模和范式便有了充满吸引力的预期,沪上诸多奢侈品巨头甚至偷偷前来参观。虽然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入驻淮海路——在政府的规划中,这里将成为第二条名店林立的香榭里舍大道,但这样一个可以帮助他们更好丰满品牌内涵的宅子,却很有可能只此一处。这座宅邸分为东西两楼,东楼最初由沪上买办姜炳生建于1921年,西楼于1927年兴建完成。解放后,淮海中路796号曾先后作为民航局、上海市电影局办公楼所在地,随后又成为上海文广集团的资产。历峰集团将整座宅院租
下来,只在内部装饰上稍作调整,原有木质楼梯和彩色玻璃窗得以完整保留,东楼是“江诗丹顿之家”,西楼为Alfred Dunhill上海Home,而香港顶尖私人会所KEE 以及上海当代艺术画廊香格纳也开在了这里。
Yann Debelle de Montby是Alfred Dunhill形象媒体总监,也是带领我们参观的向导。他指着Home前面的一块空地告诉我们,明年开春的时候,他会在这里建一个花园,分成两半,分别是日花园和月花园。作为Alfred DunhillHome概念的创始人之一,Yann几乎参与了东京和上海项目的所有创意和决策。是他一眼相中了这座房子,“我两年前发现这个地方,第一眼让我觉得这是一个梦,应该是某种魔力指引我来到这里。要知道,这是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就像童话里的魔幻后花园,打开镜子之后有一个世外桃源。”他调侃道,“我想这是Dunhill和上海爱情的结晶。”
鲜少有人知道,为了帮助Alfred Dunhill在上海寻找和建设“后花园”,他举家从伦敦搬到了上海的一座老洋房里,这个摩洛哥出生的法国人,在伦敦工作了十几年之后,开始了在中国的新生活——不同于每天泡在新天地的“外国小资”,他聘请老师学习中文,和普通上海人一样骑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迷恋上海的跳蚤市场,甚至因为人很多这个理由而爱上上海……在上海停留的过客来来往往,Yann却希望自己在这个城市能拥有灵魂。
事实上,这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作为Dunhill的形象大使,他在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强调了Alfred Dunhill Home在上海存在的独特价值,尽管这可能并非刻意所为。
“这里不是一个传统的商品陈列馆,更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家!我希望它有生命力,博物馆是缺乏灵魂的尸体,但家可以很开放,为朋友、朋友的朋友而开放,为更多的中国人和Dunhill的交流提供一个机会。”Yann解释道,“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因为我们给奢侈品注入了灵魂。”这里有家所需要的一切,这一切全都是商品。出卖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远比出卖设计和面料更能称之为“奢侈”。
经济观察报品质生活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