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蔡志杰 10月21日以来,国家发改委已公布以12600元/吨的底价累计收储棉花122万吨,累计资金涉及153.72亿元。
这带来期货市场难得的反弹行情。然而,随着金融危机进一步影响,国家收储与经济恶化形成两大博弈力量为期货市场利用。而这一博弈状态在棉花市场表现尤为突出。11月21日开始,郑棉又开始掉头向下。
国储出手
政策利好已成市场关注重点。
面对棉花价格的暴跌,国储紧急出手。从10月21日起,政府以12600元/吨的底价收储棉花100万吨,高出市场1600元/吨。但收储利好未起作用,甚至21日当周国内棉花期货出现崩盘走势。
郑棉从10月14日起连续5个交易日连续下挫,连创历史新低,现货报价也创出棉花体制改革以来的新低,最低报价已经跌破10000元。直至11月14日,来自金石期货统计显示,2008年度收储新疆棉累计成交37.32万吨,内地棉累计成交6.31万吨,百万收储执行了近40%。郑棉才开始抬头。
截至11月21日,第二轮收储累计成交31.985万吨,加上第一轮成交的22万吨,占122万吨收储计划的44%,累计成交68亿元。然而仅仅到21日,郑棉又开始掉头向下。
“从市场反应来看,此次国家百万余吨的棉花收储并没有挽回市场的信心,收效甚微。”董淑志分析指出,这次的下跌,就是在公布增加收储100万吨储备棉之后出现的,而反弹行情的结束也是在第二轮收储完成之后,“这不是巧合,而是行业失望所致。”
而市场人士称,“收储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可以缓解棉商压力,短时间内收紧供给,但在经济不断恶化的大环境下,需求的持续降低,很可能使长期积累的下跌压力顿时爆发,或者被市场投机力量利用,或者直接导致压力爆发下的市场崩溃式下跌。”
据董淑志苏皖棉农走访调查,内地棉收储进度极为缓慢:“国储要求回潮率必须在8%一下,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地收储。内地回潮率普遍在9%以上,长江以南甚至在12%以上。这样一来,内地棉企交储时就十分谨慎,不敢大规模收购加工交售给国储,尽管利润丰厚,但风险也十分巨大。因为国家收储每吨棉花保证金为500元/吨,一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交售符合规定的棉花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董淑志强调,近期越来越多的出口型企业濒临破产之边缘,有较多的停产限产。国家接二连三的推出利多政策,未能改变下游纺织行业萎靡的局面,棉花长期弱势难以改变。
阻击期货
郑棉期价在11月11日创4年新低后,12日开始展开连续9个交易日的红火反弹走势。向来以中粮期货为多头领袖,以及格林期货为空方代表的市场格局也悄然发生变化。
根据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公开数据,11月12日起,上海金鹏超过格林期货跃居卖仓之首,并一直保持到反弹的9个交易日结束。
11月25日,郑棉主力合约0905以11540元/吨高位开盘后,即展开自由落体式下跌,此后几个交易日郑棉开始持续下跌。而上海金鹏在11月25日至27日退出空头首位,并在买卖方都名列排行榜前五位,持续保持交易量第一的异常活跃的交易状态。多空双方老大继续由中粮期货、格林期货执掌。
有业内操盘手称:“连续9日上涨,成交大增,持仓量日渐萎缩,说明日内投机力量占上风,而上海金鹏9日中一直位于交易量榜首位置,其投机资金不可小觑。交易量持续,则我国棉花可能趁外盘休市而走出独立行情。”
正如上述操盘手所言,一场地道的独立行情为所有业内人期盼。但3月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已经有了近5000元/吨的跌幅,打破11000元/吨的心理价位,11月11日更是创出4年新低10240元/吨。棉花颓势显而易见。
“事实上,即使如上海金鹏如此大的成交量也不见得有多少盈利,毕竟在政策利好刺激下的9连阳里做连续的空方主力,也属无奈之举。”一位熟悉期货操作的分析师表示。据其推算,其中不乏斩仓出逃的投机资金,“这样的熊市行情很难有多少起色的”。
这一观点几乎代表了业内的大多数悲观情绪。目前,棉花现货、撮合、期货三个市场都出现巨幅的下跌,直接影响了棉花需求,此外纺织企业面临年关还贷压力,资金利息成本不断增加,销售困境更极大的缩小了原料棉的需求。有关轧花厂负责人介绍,从收购至今都在亏损,亏损幅度在300至500元/吨。
金石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董淑志表示:“纺织产业已陷入危局,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纺织业消费需求的持续降低,棉花颓势仍将继续,仍有下跌空间。”而海通期货分析师罗文斌则表示,10000元/吨的底部已经被政策拖住,可以保持小幅上涨的反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