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肮脏小秘密
导语:

经济观察网 记者 程明霞 我判断一本书是否杰出,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标准:如果在读完合上这本书后,我还会再打开读第二遍、第三遍、反复读,甚至放在床头,在失眠的夜半摇醒熟睡的爱人,要为他声情并茂地朗读两段,那它就是我心中的经典。所幸这样的书并不多,爱人不会常常无法安睡。大部分书,读时也会兴趣盎然,但合上后就被我插入书架,再也不宠幸。 

判断英文作品是否出色,我也有个简单标准:那些让我读来会有强烈的翻译冲动的文章,就算是佳作。所幸这样的佳作也很少,因为我的英文阅读量本身有限,而且大都集中在英文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其中读来有趣的很多,值得逐句翻译的寥寥。而真有几篇让我迫不及待着手翻译的,却常发现漂亮文字背后貌似强大的中心思想,其实逻辑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也不值得探讨。 

出自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家、纽约时报著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之手的一些文章,就有这个问题。他近期在纽约时报新写的一篇评论乍看起来漂亮极了,开头很有趣: 

他说自己最近走进一些餐馆时,发现仍然人满为患,让他忍不住想要去逐个桌子跟那些就餐的人说:嗨,哥们,我们的经济危机真的很严重,别花钱了,我们该存钱,赶紧把你的东西打包回家吧,以后少下馆子。 

文章大肆批判了布什政府把美国经济搞的一团糟,其中最绝的一句话是他引用别人的:布什费劲力气满世界反恐,最后终于被他找到了,原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埋在自家后院,它的名字叫做:次级债! 

读到这里谁能忍住不哈哈大笑。作者也在行文至此时点了题,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我们终于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初读起来真是妙文一篇,笔锋既有趣又辛辣。但细琢磨下,我会遗憾这位著名记者也犯了很多拥有名声的记者或者热爱评论的人常常会犯的错:轻易就对自己不怎么懂的事情发言。 

这真的是很危险的事……. 

弗里德曼的专长在国际事务。他在《世界是平的》里表现出的宽广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确实出色。但是,对全球化的深刻理解,并不意味着就理解了全球的所有事务。尤其是复杂的金融,尤其是复杂的次债。 

弗里德曼建议在餐馆就餐的美国人,都存着钱别下馆子——略有经济学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显然不是解决美国经济危机的根本之道,如果美国人都不再消费,只会把美国的金融业和经济推入更深的恶性循环。而文章中其他对布什政府的批判,就更是既刻薄又没有任何建设性的陈词滥调了。 

我由此想起曾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上读到的一篇文章,作者把很多懒惰记者只依靠新闻发布会和新闻稿来写报道的行为,称作是新闻业“肮脏的小秘密”(dirty little secret)。 

看来,到今天,我新闻界已经有了比这个“肮脏小秘密”更卓绝的手段——通过Google和百度写报道,尤其是写评论。Google实在是太强大了,连大牌如弗里德曼都难免在急于跟上热点话题、急于发言时,用Google来写专栏。 

他这篇生花妙笔的《我们终于知道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显然只是他在媒体轰炸式的金融危机的报道下,再最多Google了几下就写成了一篇貌似掌握了所有真理、美国经济危机根本就是盘小菜,政府却蠢驴般就是搞不定,如此这般的文章。我想,在这个话题上,他大概连任何发布会、研讨会都没有去过。他根本不用出门,甚至在Google上他都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细读细琢磨,否则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世界哪有那么简单。难道是Google让事情变容易,让世界变简单了,让记者都变手握真理、无所不知的智者了么?《大西洋月刊》几个月前的一篇热文《Google让我们变愚蠢了吗?》现在还高居其刊排行榜之首。我的回答是:Google让让懒惰的人变得大愚若智,让他们对自己的懒惰和愚蠢浑然不觉。 

据说每周全球都有无数读者等着读弗里德曼的专栏,更有不少美国精英也拿纽约时报评论版的观点作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最终判断。可见,独立思考,不仅是个权力问题,也是个能力问题。即便举国用一个脑袋思考的时代已经过去,给你自由思考的最大权限,还是有不少人要借助别人的大脑来思考。比如,借助大报的名记来思考。 

可要小心了。如果你还不习惯或者不会独立思考,也一定要对记者、哪怕是国际名记的大脑保持警惕。他们如果终日坐在电脑前Google,其实他们的大脑并不比你聪明多少,他们比你多的,只是一支能遮掩他们懒惰的生花妙笔。 

这次在美国做报道,我常常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的读者可以很轻易的获得远在天边的消息时,当我的编辑几乎和我同时获知最新动态时,我还没有必要远赴现场去做报道? 

其实对这个问题我从来都没有疑问。我相信硬消息无高低,报道却分三六九等。作为一家周报记者,即便是给报社时时滚动的网络版写稿,我所追求的也是写出尽量好的报道、有价值的、提供给读者他在别的地方都看不到、属我专供的信息和内容。我在一线每日思考只是,我要选择那些他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却对他有价值的东西。 

我毫不怀疑,要作出这样的报道,仅靠Google和一支生花妙笔是远远不够的。别误会,我也热爱Google,除了老爸和男友之外,我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大概就是Google了。Google在我心目中仍然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用Google写报道——这个信息时代记者的“肮脏小秘密”,错不在Google,还在于记者。 

Google只是工具。其实记者的强项仍然是他自己的腿、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嘴巴和耳朵,自己的大脑。如果让Google完全取代了自己的腿、眼睛、嘴巴、耳朵,那么记者的大脑也就变成了Google的。而Google提供的是一个多么碎片式、拼接式的世界啊,它在无比丰富的同时,也无比的偏差和失真,它是记者的功课本和采访线索,却绝不是全部事实、真相和真实世界。 

且允许我教条一点,我接受我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老师的一句教义:记者要把一切在互联网上能看到的东西,都当作一种宣传。——既然他把这些东西放在网上,潜意识里就是一种自我兜售,希望你找到、你看到、你接受,因此他其实只是说出了他所掌握的信息和自定义的真相,因此,作为记者,对于网络上的一切信息,都要抱有质疑,不要轻信,轻易拿来就放在你的稿子里用,用之前,一定要再去核实、核实、核实。 

当然,如果非要跟我理论,你可以说:网络上有很多观点,观点无所谓对错,也就没必要核实。但质疑总是必要的,他的观点和结论,背后的支撑物到底是什么,是牢固的么? 

其实绕这么一大圈,我并不是要争论什么,只是想传达一种这次辛苦的跨国采访的兴奋感受:当你离的足够近时,当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感官去体会时,你就会发现,世界是多么真实细致、纹路清晰,甚至感人。这个世界也许没有你在Google上看到的那么丰富和全面,它也不代表全部真实和真相,也不蕴含那么多真理,但却有最鲜活动人的风景,它远远超越你的想象力。 

信息很多,观点很多,真理很多,别人的大脑也很多,而自己的脚步和眼界所及的空间是多么有限,而你亲眼看到的风景给你的独特感受,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我无比同情只用Google写报道的记者。不仅同情他们的报道永远不会成为让人渴望反复翻看、高声朗读给爱人的经典读物,更同情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多少人、过滤剪切异化过多少次的世界,即便貌似掌握了全部真理又如何? 

真理就将口号,看起来有力却无比乏味。真正迷人的是真实世界,而真实的世界永远在窗外,在老人的皱纹里,美女的眼泪里,男人的叹息里……反正是很少在Google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