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中国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通过加薪、减税和建保障三条路径。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我们GDP增长很快,但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是越来越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大概在54%,现在下降到了44%,低了10个百分点”。
提高居民收入,汤敏认为,“首先要把工薪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逐渐提高”。在美国,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至65%之间。
《中国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中国国民总收入21万亿元,其中政府的财政收入3.87万亿,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2.3万亿元。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从1991年的15.3%,降至2006年的11%。
某房产工司从事财务工作的陈小姐,月收入5000元,但她还是觉得压力很大。购房就负了80多万元的债务。物价都在涨,工资却原地踏步,她担心越来越多的利息会把自己“压死”。
“提高个税起征点当然能提高居民收入,但仅仅这个肯定不够。”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某外贸企业高管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现在很多企业面临困难,政府应该考虑类似减免营业税的税收让利,也就是从政策层面入手减轻企业负担,这样才能保证职工收入的稳定增长。”
近几年,中国财政收入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大大超过GDP的增速,更远超居民收入的增速。财政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营业税增长28.3%,完成预算的113.6%;企业所得税增长37.9%,完成预算的120.2%;个人所得税增长29.8%,完成预算的110.8%。
“从明年开始的增值税转型,目前正在研究的提高个税起征点,表明政府在考虑利益让渡。现在估计,这个让利也就是1000多个亿,幅度还是太小。”一位不愿署名的经济学家认为。
“老百姓头上有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给老百姓再多钱他也不敢去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研室主任刘颖认为。
“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换一个方向,大量投入对社保、教育,同样是刺激内需,但是起的作用跟修很多高速公路的意义就不一样。”汤敏认为。
另外,提高居民收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就业。“增加就业,就应该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安体富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汤敏表示,如果发展中小企业,自然就会把劳动力推上去。劳动力短缺了劳动力才值钱,劳动力值钱了工资才能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