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时代应终结
导语: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为民之父母,解我于倒悬。有事儿找政府,是千百年来官民互动的主要模式,至今依然。然而,随着近期群体性事件的增加,这种互动模式正出现难以为继的征兆,双方似乎都体认到此种方式的成本正变得过于高昂。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苏琦 为民之父母,解我于倒悬。有事儿找政府,是千百年来官民互动的主要模式,至今依然。然而,随着近期群体性事件的增加,这种互动模式正出现难以为继的征兆,双方似乎都体认到此种方式的成本正变得过于高昂。

对于各地的父母官们来说,百姓动辄直接找上门来正变得不堪其扰。大到征地拆迁补偿,小到下岗再就业,无不要到衙门口来解决。有时明明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甚至是一件稀松平常的邻里纠纷,感到受冤屈的一方都要跑到县委县政府来申诉,如果一时三刻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事态就有可能激化,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导致官民冲突。

有鉴于此,日前中央党校在对各地县委书记进行培训时,特地加入了如何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节,而其中又特别强调无论事件规模大小,县委书记最好要第一时间到现场,以稳定民心,化解冲突。

如果一个地方政治相对清明,社会氛围相对和谐,各利益群体的诉求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没有哪个群体感到明显的被剥夺感,则上述“第一时间到现场”的精神不难贯彻,因为在这样的地方,突发性群体事件本身就是偶发的,不难在第一时间化解于萌芽状态。

但在当下这个社会经济急剧转型的年代,类似这样的和谐之地实属凤毛麟角,更为常态化的则是各群体的利益分化和冲突。在此情势之下践行“第一时间到现场”,县委书记们难免有疲于奔命之感。而且事无巨细都由县委书记当场拍板落实,多少也有党政不分、以党代法之嫌。

此外,一旦此例常开,会不会形成一个另类示范效应:大小矛盾,一闹则灵?如此一来,则县委书记“第一时间到现场”的剧本必然常常上演,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搁置——相对于对群众诉求漠然置之而言——各种矛盾冲突的同时,会否在一定意义上催生各种矛盾冲突的显性化:不闹不足以引起重视,不足以让县委书记们到现场,只有动静足够大,才能解决问题。

但从百姓的角度来说,不找政府又能找谁呢?前现代社会的宗亲社会自我管理模式早已瓦解,当下的政府身为全能型政府又一向面面俱到,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无所不管,在一般百姓的眼中,甚至公检法也一并被视为同属政府序列。只要政府出面,也只有政府出面,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无论是以前下岗工人不找市场找市长,还是现在百姓不去法院去市府大院,遵循的都是同一个逻辑。

令情形变得更复杂的是,在一些矛盾冲突中,尤其在当前比较集中出现的土地拆迁冲突中,政府本身就是或明或暗的利益相关方,这更加大了百姓找政府的动力,因为他们知道,与有政府撑腰的开发商正面博弈必输无疑。这也解释了各地的出租车司机为何不看好与出租车行业协会的对话,在他们眼里,组成这些协会的要么是跟官府有关系的运营商,要么就是来自衙门口的人,与其跟政府的派生机构打交道,不如直接面对政府陈情。

政府不堪百姓频频上门又卸责无方,百姓除政府外求告别无他门,对于受制于此种结构性矛盾的双方来说,县委书记“第一时间到场”显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之道,很多情况下连治标都算不上,顶多算是扬汤止沸。

因此,就官民关系来谈官民关系,只能是原地打转。文章须在官民之外做。从裁判兼教练到只做教练,从全能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主动为自己减负,让百姓能够“自理家务”,是各地政府摆脱目前被动招架局面的关键。

权力是甜蜜的,责任是苦涩的,不放弃一部分的甜头,难以去除那不得已的苦涩。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