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下岗“从头开始”
导语:裁掉一个管理者节约的成本,相当于6个至10个基层人员

《投资者报》特约专栏作家:陈彩虹

1997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韩国经济结构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巨大变化。危机之前,韩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或是完全韩资企业集团,或是纯粹的政府资本机构。金融危机强迫性地打开了韩国市场,外国资本在如今韩国的大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中,已经占有了很大的份额,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的外国资本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

如此的资本结构变化,带来了管理方式和管理者的变化。基于原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政府支持背景或政府资本的特色,终生雇佣制颇为流行,冗员相对较多,因此,管理方式和管理者变化,带来的首要变革就是裁员。

韩国在金融危机之前就业情况非常地好。即使受到市场强烈竞争压力,导致“不得不”进行裁员时,韩国人的选择是从层级体制的最下层开始的。“下岗”由下而上来进行,最底层的职员先行进入到失业队伍之中;相反,越是处于层级的上层,越是没有人下岗或很少人下岗;最上层则完全稳定。

究其原因,在于如此的资本结构,越往上层,不是资本所有者,就是资本利益代表者,或是接近资本所有者或代表者的“管理者”。但是在金融危机后,企业资本结构的巨大变化,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韩国外换银行被外资收购之后,裁员的方式便从上而下地进行了。该银行总行近三分之一的管理人员,小到科长,大到部门总经理,硬是一日之间丢掉了饭碗。韩国国民银行更换行长之后,新的行长先在总行开始进行人员结构调整,一些昔日的高层管理者,也失去了工作。

不少企业或企业集团,在运用传统的“下岗”手段,如以年龄划线来鼓励提前“自愿退休”,支付一笔较大的退休金为代价的同时,加大了从管理层下手来安排“下岗计划”的力度。在许多企业中,裁员的计划一旦确定,不再只是最基层职员“下岗”,而是有了相当比重的“管理人员”将失去工作。

如此的变化,使得相当多的管理人员不再认定自己的位置是“铁定”的了,他们开始改变观念。在三星经济研究所的一份调查中,许多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在休假时,不再只是打高尔夫和爬山、旅游等身体锻炼,而是拿出相当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并以读经济和管理类书籍为主。韩国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在内,都有浓厚的随时可能“下岗”的危机意识。

与其相反,一般的技术职位或操作职位,尽管处于组织机构的基层,在这些岗位上的专业技术或职业人员,饭碗的稳定性则大大增强。近些年,有些韩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下岗”,就只集中在管理人员身上。

在企业和金融机构中从上而下或上下同步地进行“下岗”安排和操作,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合理性。在韩国现实格局下,一般的管理者并不是直接的生产者或经营者,不直接带来效益;同时,他们常常领取大大超过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收入及福利。

按照企业整体的战略和市场变化的格局需要,对这些人进行“下岗”安排,效益肯定要大大高于传统的“从下而上”的“下岗”制度安排。据估算,在韩国金融机构中,一个中高层管理者“下岗”节约的直接成本,相当于6至10个基层一般操作职员“下岗”节约的直接成本。

(作者供职于建设银行董事会)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