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美国即将卸任的财长保尔森到访北京,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进行第五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而就在此前的3天,中国央行突然罕见地下调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致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4个交易日触及交易区间下限。
过去每逢中美对话前,中方出于政治考虑,人民币对美元大多升值,而这次却不再刻意迎合美方,在世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先发制人地拿出自己的筹码,出现了所谓的负“保尔森效应”。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种挑战性的政治信号,表明中国今后在汇率问题上将进一步强化市场主导的原则,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全球经济局势,采取主动灵活的手段应对危机,并昭示惯于拿汇率问题作为谈判筹码的美国,包括对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政府:不要再一味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强硬施压让人民币升值引发贸易战争,希望能平等建设性地讨论和解决双方共同关切的实质性问题。
这也是一个经济信号,近期出口大幅放缓,加工企业倒闭,大批裁员民工返乡,即使提高出口退税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中国的出口与制造业已无法支撑人民币币值,中国经济与股市也受到一定影响。最近频繁出台刺激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为刺激出口政府实施人民币贬值策略的市场预期。
在实现了3年汇率改革制度后,人民币现在似乎正在向对美元近乎硬盯住的汇率制度回归。中国汇率政策出现了意味深长的变化,其核心要义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稳定。人民币所呈现的突然向下波动的趋势,充分体现了市场规律。弹性的货币政策正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工具,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
人民币近期的贬值,是中国政府应对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所采取的灵活政策。面对经济衰退的趋势,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手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以确保中国在实施一篮子经济刺激计划之时其银行和金融体系运转良好。
从这个角度看,灵活地采取财政和货币相辅相成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和确保增长,这是中国的货币主权意识觉醒后政策运用更加成熟的表现,并在与美国的政经博弈中变得更加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