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评论员 张宏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迄今仍令许多亚洲国家感到不快。这并非仅是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的崩塌,更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那次危机中的颐指气使而感到气愤。印尼当时的领导人苏哈托与IMF签订了一系列紧缩支出的协议,来换取IMF的金融支持。但最后的结局是,印尼既没能因IMF的帮助而站起来,相反遭到了各个亚洲邻国对这个充满耻辱意味的协议的嘲笑。
在2008年的这一轮世界性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已经扑倒在地,IMF和世界银行根本就没有了话语权。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的救赎只能通过自救,而非他救。
12月13日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的首次峰会为这样的自救拉开了序幕。三国领导人在共同签署的《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中承诺,进一步推进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严峻挑战。与会议同时发布的《中日韩合作行动计划》提出了三国在各领域合作的具体计划,包括了政治、经济、环保、科技、社会、文化以及国际领域的合作等多项内容。但这只是个框架性的计划,而具体的动作其实已经发生,最主要的就是在金融合作与贸易方面。
从金融合作角度看,中韩、中日分别达成了1800亿人民币和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以共同稳定地区货币与金融市场。这次协议与2000年开始生效的“清迈协议”最大的不同是,货币互换不再是双边,而是三边协议,对参与国的约束力更强。而且,金额也比“清迈协议”要大得多。从2000年至2003年,清迈协议达成的货币互换总金额仅为440亿美元。
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贸易。三国领导人提出了“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地区合作,在未来12个月内,应避免对投资和货物及服务贸易设置新障碍,避免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避免采取与WTO原则不符的措施刺激出口。”在当前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磨擦正在明显增多,如中国近期与欧盟、美国等已经出现的一些贸易磨擦,而且这种趋势在未来一两年中,如果国际经济形势继续恶化,很可能将会加剧。此时,亚洲三大经济强国达成区域贸易合作的协议,等于是在困难时期的一种区域互保。这对于大家共渡难关的意义重大。另外,中日、中韩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很强,这样的合作显然是有益于参与国的利益的。
中日韩三国的GDP总值占了东亚地区GDP总和的75%。这三个国家的携手,实际上是吹响了亚洲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结盟的号角。东盟的进展尤显缓慢,而亚洲地区自由贸易市场的建立也只有当中日韩三国全情参与后才具有真正意义。尽管二战的阴影仍在,中日、中韩之间的互信仍然很低,但此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提醒了三国应暂时搁置历史问题,在寒冬来临时抱团取暖。这样的互信也是一次契机,让中日韩三国关系可以进入更加互信、稳定的时期,从而有助于亚洲地缘政治的稳定,并孕育新一轮亚洲崛起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