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A股2008剧痛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悲怆A股2008
·A股全线坠落
·投资者对基金业很不满
·多半基金在熊市中裸泳
·券商错判市场的四大缘由
·券商集体错判今年股市
·QFII引领游资化
·踏准政策节拍悬疑
·私募基金年均亏损逾30%
·大小非减持争议关键在信息披露
·大小非至少套现261亿元
·被迫持有中石油
·散户平均赔5万元
·机构投资者加剧股市动荡
·机构破坏市场稳定之症结
·管理层为何难维稳?
·中国式救市怪圈
·维稳失败的根源在监管层2009
该救市,还是不该救市?对中国股市来说,始终是个问题。
几乎从中国股市成立那天起,三大特征便如影随形:其一,股市阶段性暴涨和暴跌;其二,管理层锲而不舍地试图用政策信号或手段调控市场波动的努力;其三,对于是否应该救市的舆论交锋。
与此相伴,几乎一上任,监管部门的历届领导便努力要完成一项任务:保持股市稳定运行,既不因过度上涨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也不因过度下跌使融资功能丧失殆尽。
其标志性愿景,曾经在2000年前后被市场耳熟能详,那就是“稳中有涨,涨幅有限”,多么惬意的一幅画卷——企业顺利融资,投资人踏实赚钱,社会稳定无忧。但是,这幅画卷总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中国股市像一艘航行在风浪中的船,无奈地在波峰和谷底之间颠簸。
比如,1993~1994年股市从1380点跌至325点,救市政策出台后,两个月暴涨300%至1000点;比如,1996年12月,在“12道金牌”警告及实质性措施出台后,股市以大盘封住跌停板方式暴跌;比如,1999年在股市快速上涨30%后,官方媒体将行情定义为“恢复性上涨”,最终导致2001年股市冲高至2246点。不久,在国有股减持政策一厢情愿推出的情况下,股市飞流直下,迈入5年熊市历程。其间,还伴随着股市深度下挫后,政府部门改弦更张,决定不在二级市场减持国有股,导致股市脉冲式短暂暴涨,随后复深跌,等等。
无疑,不管哪一任监管者,推出政策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结果却常常事与愿违,甚至有时直接导致股市暴涨暴跌。为什么会这样?
股市的涨跌缘由,本来并不复杂,它主要由经济发展和企业盈利状况和趋势决定。当然,影响此二者的经济政策,也密切左右市场。于是,我们看到在成熟市场,一到公布经济和企业数据之时,股市便异常敏感。伴随经济政策的调整,股市也有所起伏。
在中国,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不承认投资者有能力理性判断经济和企业状况,不承认投资者有能力承担投资风险,监管者往往在自认为市场过热、过冷时,直接出台针对市场走势的政策。
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当一轮牛市来临,因担忧市场涨高了之后监管层出台打压措施,投资人总是蜂拥入市,竭尽全力在最短时间内争抢暴利,这反而极易促使股市暴涨;当一轮熊市来临,市场为了获得政府救助,不得不“破罐子破摔”,往往导致股市暴跌。
其结果,中国的投资人和监管者都异常艰辛。投资人需要在判断经济、企业因素外,用“第三只眼睛”观察监管者脸色;监管者则需要把脉市场的涨跌情况,衡量出台措施的火候和力度,力图“小投入大产出”地解决问题。
双方的博弈,形成了中国股市一道独有的现象。它对双方,都带来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