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A股2008剧痛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悲怆A股2008
·A股全线坠落
·投资者对基金业很不满
·多半基金在熊市中裸泳
·券商错判市场的四大缘由
·券商集体错判今年股市
·QFII引领游资化
·踏准政策节拍悬疑
·私募基金年均亏损逾30%
·大小非减持争议关键在信息披露
·大小非至少套现261亿元
·被迫持有中石油
·散户平均赔5万元
·机构投资者加剧股市动荡
·机构破坏市场稳定之症结
·管理层为何难维稳?
·中国式救市怪圈
·维稳失败的根源在监管层2009
A股在2008年的单边下跌,出乎监管层的意料,并将其置于尴尬境地。在持续下跌过程中,监管层逐渐改变了年初“冷静”的态度,开始强力“维持市场稳定”,但结果并不理想。
对于这种情况,已有业内人士提出批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监管层当然有义务维护市场稳定,”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表示。他认为,2007年的暴涨,是导致2008年暴跌的重要诱因,而监管层当时在新股发行、发展机构投资这方面,有“火上加油”之效。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也持相近看法,他指出,监管层“维稳”遇挫的重要原因,在于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够、制度安排不合理。
“维稳”多次失败
从监管层的动作上看,年初A股的下跌仅被看作是正常调整。
2008年1月7日,四部委联合发文打击非法证券活动;两周后,《关于查询、冻结、扣划证券和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1月29日,券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发布;2月,证监会宣布创业板主要规则和制度设计基本完成。
这表明,监管层年初工作有条不紊,客观上,却显得对当时市场上已响起的“救市”呼声不予置理。
4月,上证指数3000点告急,监管层开始重视市场稳定,当月下旬,《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发布。5月,证监会对基金要求树立大局意识、维护市场稳定。“维稳”一说由此产生,但效果并不好。
在“大非”减持意见出台后,A股曾掀起一波不到20%的小反弹,随后加速下跌。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遂在6月、7月多次讲话,要求机构全力维稳,但都未能扭转跌势。甚至于普遍看好的“奥运行情”,在开幕当天大跌4%以上,开幕后第一个交易日大跌5%以上。
到9月18日,上证指数最低跌到1802点。迫使监管层同时出台了三项利好:印花税改单边征收、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汇金公司将购入三大行股票。
即使如此,A股依然再次扭头向下,于10月28日创下1664点新低。11月,中央决策层在明确全力“保增长”目标后,A股终于再次掀起波浪式反弹,收复2000点。
追问监管缺失
“2008年的A股持续暴跌很不正常。”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表示。他认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认识不够、制度安排不合理是重要原因。
李振宁认为,证监会“维稳”政策缺乏坚定性、持续性,当年股权分置改革能成功,是非常坚定的表明“开弓没有回头箭”,但在稳定市场运行方面,监管层实际作为很有限,致使信任政府的投资者吃了亏。
在他看来,机构投资者未能起到稳定市场作用,同样是制度安排不合理。这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公募基金“高估”了自己,既选股、又选时,但事实上根本无力做到。反观美国公募基金只注重选股,不选时。选时靠股民自己,其在理财顾问的指导下就自身所持现金、股票、债券做合理配置。
二是公募基金专业性不够,投资对象分散。其投资决策高度雷同,在股市上涨都拼命做多,下跌则比拼减仓速度。而美国以指数型、行业基金为主,走专业化道路。
三是公募基金的机制缺陷,甚至还不如私募基金。譬如,私募资金至少有10%的自有资金,且资金规模相对小、持股也相对集中,不太可能出现将某只股票全部清仓的情形;但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较大,持股数量多,容易发生将某只股票完全清仓的情形。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取制度,也决定了其只注重资产规模和相对排名业绩。
李振宁建议,监管层要真正“维稳”,还得靠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知、完善制度。譬如,当前“救经济”措施较多,但“救股市”政策不够。像融资融券、T+0等措施都是实质上增加市场资金周转的,股指期货也是战略性工作,都需要加速。
为加快市场创新,就不应该多约束——像交易规则、推出新产品等,只要不违背《证券法》,就应让交易所自己定;现在是不仅交易所无权,甚至证监会的权限也不够,应该逐级放权,国务院放权给证监会,证监会放权给交易所。至于公募基金,为从制度上促其成为稳定市场的力量,应该从鼓励发指数基金、行业基金,改革其管理费收取制度等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