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A股2008剧痛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悲怆A股2008
·A股全线坠落
·投资者对基金业很不满
·多半基金在熊市中裸泳
·券商错判市场的四大缘由
·券商集体错判今年股市
·QFII引领游资化
·踏准政策节拍悬疑
·私募基金年均亏损逾30%
·大小非减持争议关键在信息披露
·大小非至少套现261亿元
·被迫持有中石油
·散户平均赔5万元
·机构投资者加剧股市动荡
·机构破坏市场稳定之症结
·管理层为何难维稳?
·中国式救市怪圈
·维稳失败的根源在监管层2009
“影响2008年股市的因素很多,像大小非解禁总量增加、外资撤离等,但这些属于‘技术面因素’;深层原因还在于基本面,即境内外宏观经济下滑,并且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增强。”12月15日,长江证券研究部资深策略分析师张凡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长江证券2007年年底预见到了宏观经济面的这种变化,因此“5500点开始看空”。信达证券指出了“2008年股市政策面总体偏空”,认为管理层在4300点时就对股市风险比较担忧。
然而,大多数券商仍看错了宏观经济和政策走势,而这与其自身研究逻辑和研究实力,甚至内部“防火墙”虚置导致的利益干扰,有着密切关系。
高估宏观经济
券商预测市场行情、股指运行区间的依据,主要是在预判宏观经济走势的大背景下,对上市公司盈利的来年增长情况、市场的估值水平做出判断。
在乐观至少不那么悲观的情绪引导下,除高盛、长江证券等,多数券商对于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估计过高。
早在2007年年底,对2008年国内经济造成阶段性或持续影响的因素,譬如通胀和投资减速、美国次贷危机等就已经露头。但对于这些因素,券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有的甚至完全忽略了。
譬如,渤海证券虽然预见到了“美国经济减速,拖累中国出口”,却又认为:尽管房地产市场回落和次贷危机抑制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但并不代表全球经济衰退的到来。
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下,“30%”成为券商普遍认可的上市公司2008年盈利平均增速。并给出的估值水平也普遍较高。其中,东方证券的预计较保守,认为2008年A股市场合理市盈率在23~25 倍;国海证券则认为,2008 年A 股市场的合理市盈率水平大致为静态27~45 倍、动态21~36 倍。
根据迄今为止的公开数据测算,全部A股上市公司在2008年一、二、三季度的单季盈利同比增速分别为16.64%、3.06%和-10.39%,季度环比增速回落大约13%。如果此趋势延续到年底,今年上市公司盈利趋于零增长。此外,A股在1664点附近的市盈率仅为13倍。
高估宏观经济、上市公司业绩的结果,就是对股市做研判的基础出现重大偏差。
错估市场供求
在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出错的同时,券商还错估了股票和资金的供求状态——一方面,过低地估计了2008年前三季度信贷紧缩的力度;另一方面,又过低估计了大小非减持力度及其对市场供求的冲击。
在资金供应方面,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但券商普遍重视不足。
兴业证券看到了收紧流动性是货币政策大方向,却相信“2004年式紧缩不会重演。”信达证券认为,未来政策取向依然是给股市降温,至少是防止股市过热,并预计2008年将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诸多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将引发大盘出现非理性的下跌;但又认为,一旦股指回调到相对低位,场外资金依然会进入股市或购买基金,政府也会在股市出现连续暴跌或持续低迷时出台刺激政策,因此仅将2008年股指运行的低点定为3800点。
对于大小非问题,由于在2007年牛市中的大小非减持压力并不显著,并且券商也普遍低估了资金收紧的力度,所以普遍低估。比较典型的是国海证券,该公司一方面指出“大小非解禁带来的供给压力加大”,一方面认为,其结果只不过是“2006 年以来股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将转变为“供给关系的相对平衡”。
研发实力不足
券商的研发实力,是看错经济和供求、进而看错市场的更本质原因。
目前国内券商对于经济和股市的研究,主要有两种逻辑:一种是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参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历程;第二种是根据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和“政策市”的特点,看重政策趋势和影响。
长江证券属于第一种类型。张凡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从2004年开始,该公司研究部就确立了根据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逻辑做研究,从而保持了逻辑的连续性,事实上也切合了实情。
信达证券更接近于第二种类型。12月14日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信达证券对市场判断的主要依据,除了经济周期运行规律,还有政策对经济和股市的影响,在政策研究上有独到之处。
但即使有较严谨的研究逻辑(有的券商没有),仍不能保证券商看对经济和市场。譬如,长江证券对宏观经济的前瞻性判断,就没有清晰地落实到投资策略报告中。信达证券也是看对了2008年前三季度的货币政策取向,却仍旧没把握好预测的“度”。
在全球经济和股市联动加强的背景下,国内券商对外部研究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国外同行研究的影响,这也成为预测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刘景德对此并不讳言:“主要是借用国外同行的数据而非结论。”
隐性利益作祟
券商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有名无实、券商分析师排名受机构客户的投票所决定等利益因素,也是券商报告可靠性较差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报》记者在查阅券商2008年投资策略时发现:那些对市场高度乐观、所预测点位高得离谱的,大都是发布报告时已经很有名的大券商;相比而言,中小券商则谨慎得多。究其原因,应当与券商所服务客户的需求有关——当公募基金等机构客户还处于高仓位、还重仓持有某些景气度即将下滑行业的股票时,这些券商的研究部门很难公开发布负面看法。
这种情形也是当初看空的券商和研究员曾经历过的。张凡对《投资者报》记者回忆说:“那段时间确实很苦闷。基金根本不予理会,但事后证明看正确了。”
刘景德也认为,要解决隐性利益对研究的干扰,只能靠行业和道德自律,同时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