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惊涛拍岸,寡头逐浪淘金
导语: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以及流动性过剩,共同导演了国际油价惊涛拍岸的动荡场面。

2008年岁未将至,伴随次贷危机演变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经过连续数周的下跌,国际油价终于在40美元/桶附近再次获得支撑。在欧佩克减产预期以及美元下跌等利多因素推升下,12月15日国际油价期货主流合约单日反弹涨幅超过10%至48美元/桶。

然而,早在2008年新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国际油价一举突破了每桶100美元,随后快速攀升,7月11日,达到了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交易记录。随后,国际油价进入调整,9月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到40美元左右。如此迅猛的涨幅和如此快速的回调,在世界石油历史上实属罕见。

中国目前的油价是根据国际油价90美元/桶左右时制定的,实行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水平主要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水平。因此,对国际油价的关注就显得极为重要。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08年国际油价如此动荡?金融与石油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试图读懂国际经济的一个关键问题。

谁导演了油价的惊涛拍岸?

近日出版的《国际油价谁主沉浮》一书,记录了2008年国际油价起伏及带给全球经济的影响,用全新的角度分析了造成2008年国际油价动荡的原因。

国际油价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真实的供给和需求是长期油价的决定因素。但随着石油期货的出现和发展,石油金融化趋势非常明显。近几年,仅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交易商平均每日的合约数就达全球日石油需求的几倍。期货交易量远远高于现货需求量,中间的持仓者自然就是获利套现者。

据统计,近几年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投资石油的获利率持续超过其他商品。期货市场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以及流动性过剩,共同导演了国际油价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追捧,在使石油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时,石油的定价权不再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前石油定价是靠欧佩克官方的牌价来确定原油期货的交易架构。随着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和基金大举进军石油期货市场,迫使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和石油贸易市场的力量易手。现在主要是由纽约和伦敦两个市场来进行指导。

金融属性在世界原油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石油价格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油价的动荡。

本书从一个较新的视野来关注和研究石油:当今石油已经成为准金融产品。美国印刷美元购买大量石油,而次贷危机引发了油价的动荡,其背后却存在国际石油寡头惊人的暴力。

通过本书,我们认识了“哈伯特峰值”,感受到欧佩克的影响力日渐变化,从中也能够窥见金融危机的阴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造成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巨幅动荡的重要原因也是金融的作用。

2007年3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因债权人违约出现财务危机而宣布破产,标志着全球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正式爆发。在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全球过多的流动性就投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投资于国际石油市场的热钱希望在大宗商品上进行最后一搏,以对冲在次贷危机中的损失。

因此,从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上涨,节节攀升,直到2008年7月,次贷危机又一次冲击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前夜,国际油价达到了创记录的147美元。

石油:金融投资新载体

值得回顾的是,9月15日,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正式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已经造成了多家著名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收购,而美国最大的五家投行几乎全军覆没。截至11月,全球因金融危机损失高达27万亿美元。投资于国际石油市场的金融机构也在这次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必然会抽回在国际石油期货上的投资,结果就造成了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石油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石油需求将有所减少,短期内国际油价有所回落也属必然。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央行不断注资,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将再次导致流动性过剩甚至泛滥。一旦在炒作条件具备之后,石油价格将再次走上上行通道的可行性就又会大大增加。

近几年,流入全球主要石油期货市场的资金高达上万亿美元。投资者在期货市场投资石油的获利持续超过其他商品。金融行业大规模介入石油市场,使石油由一种单纯的套期保值工具发展成为新兴的金融投资载体。

用金融和投资的视角看石油涨落,本书向读者展示了2008年国际油价随次贷危机演化的涨跌过程,阐述国际油价动荡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并试图揭示石油与金融之间鲜为人知的玄机。

研究和分析国际油价动现象,分析了解影响油价涨跌的因素,寻求解决石油问题答案。在全球经济急剧变化的今天,关心国际油价和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你就读得懂今天的经济。

(作者为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