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政策加速楼市见底回暖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国办“十三条”将加速楼市见底回暖
·个人房贷遭“选择性”处置
·银行:房企贷款“抓大放小”
国办“十三条”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
“我们对(房地产业)主要客户还是持保护态度的。”12月24日,一家国有大型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透露,对于房地产行业贷款,银行的态度是“抓大放小、扶优限劣”。
经济下滑之际,资金定存亡,对于房地产业来讲,尤其如此。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构成中,来自于银行体系的项目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占了五成以上。可以想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对国办“十三条”的态度,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对房地产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银行看淡房地产
“国办文件都在提出要加大、支持房地产贷款力度,说明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热情已经远不及以往。”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
来自于央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明显放慢。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8.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5.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为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购房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5.5个百分点。
“说实在话,我们对当前的整个房地产行业是看淡的,特别是商品房市场。”上述房地产信贷部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他说,经济形势短期不会见底,现在外资也有出逃的迹象。“说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现在股市都这样了,难道楼市能独善其身吗?”
如此经济形势,期待银行对房地产大放贷款显然不切实际。“国办出台这个意见,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可能会起到一点平滑作用,但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房地产身处‘寒冬’的趋势。”上述房地产信贷部负责人认为。经济形势的不乐观,显然让银行对放贷慎之又慎。
银行防风险是第一位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正因为如此,决策层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时,适时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国家显然希望在房地产贷款上,银行能够逆经济周期行事。
但商业化经营的银行,则明显把风险防范置于首位。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 29.6万亿元,房地产贷款占比近20%。也就是说,五分之一的信贷资产,是直接系在房地产上面的。囿于经济形势,银行不敢大投快放;但迫于打折骨头连着筋的利害关系,对房地产信贷“抓大放小”便不难理解了。
尽管在加大住房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上,国办“十三条”对第二套房贷给予了一些松绑(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执行首次贷款购买普通自住房的优惠政策),但银行如何按风险合理确定优惠标准,则显得至关重要。
早在今年8月,各家上市银行公布2008年中期报告的时候,记者参与的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发布会上,两家大银行的行长都明确表示了对房地产信贷的谨慎态度。现在国办“十三条”的出台,银行对房地产贷款的谨慎看来并不会立马改变。
银行“抓大放小”,对正在“过冬”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而言,显然不是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