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减税减费企业不裁员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多减税、少收费企业自然不裁员
·明年需新增1300万就业岗位
就业是民生之本。日前,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和就业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五条重要措施,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来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
现在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开工不足,保就业从企业上入手,无疑是正确的。《通知》明确,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在帮助企业减负上,似乎还有更多的政策举措可以考虑。“缓缴社会保险费对于企业减负当然有所帮助,但税收、各项收费及摊派才是企业负担的‘大头’。”针对减轻企业负担保就业的话题,清华大学博士后、浙江省瑞安市副市长陈林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当前缓解就业问题,短期内一些企业实行灵活用工和弹性薪酬,可望蓄留一部分劳动力;从长期来说,关键还在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企业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扩大劳动力需求。
保就业就是保增长
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中,保增长和保就业是一致的。而保就业是保增长的核心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北师大中国劳工问题研究中心副教授李长安认为,这次提出的缓缴社保费用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表面的问题,只能算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实际上保就业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需要保持经济增长”。
李长安说,在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个很著名的“奥肯定理”,也就是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多少就业,根据有关测算,我们国家大概是一个点能带动80万到100万人口的就业。
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出口企业。海关统计显示,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进口749亿美元,下降17.9%。
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出口减缓对中国的制造业影响非常大。制造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国现在的经济结构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双重挤压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打击,这对就业的打击是非常直接的。”李长安说。
当前的经济形势确实不容乐观。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报告工作时坦承,“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对此,国家发改委已经表态,将尽快出台并组织实施重点产业振兴规划。
“多予”不如“少取”
经济放缓已经造成一些社会后果,例如流动失业人口的增加给当地造成治安压力。陈林透露,温州市财政局最近已经建议预留1000万元用以解决劳资纠纷和农民工欠薪。失业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保增长难以一蹴而就,国家出台4万亿的投资拉动计划,见效也还需要一个时间效应。那么,帮助企业减轻负担,顺理成章地成为保就业的一张“紧急牌”。
作为地方政府官员的陈林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缓缴社保费其实在各地早就存在,这次只不过是使之合法化了。他说,政策要想真正有所作为,还可以在多减税、少收费上拿出普惠措施。
“现在各地方政府也喊保就业保增长,但有些同志一旦权力在握,似乎就变得比市场高明起来,不是拔苗助长,就是越俎代庖:一会儿扶大扶强,一会儿扶持中小企业;一会儿要抓高科技产业,一会儿又要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一些部门借机设立种种扶持资金,程序繁琐,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成效。”陈林说。
本次出台的减轻企业负担的积极措施,其实是直接针对困难企业的。且不说“困难”的标准难以认定,就市场经济的本质来说,这也有悖公平竞争原则。陈林认为,“多予”不如“少取”。普惠性的减税政策更简便易行,至少对于中小企业应该是普惠的。中小企业承载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就业人员,增强中小企业活力其实就是扩大劳动力需求,也是最好的解决就业之道。
做大劳动密集型产业
今年以来,农民工、大学生和金融行业的就业形势都非常严峻。在劳动力和就业压力很大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技术替代劳动可能会导致失业率的加剧。
李长安认为,在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一个适用技术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的进步对劳动力的替代到底有多强?如果我们在目前情况下太强调这一点,对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必须紧紧结合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的比较优势从长期来看还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梯度发展的结构,东南沿海很发达,中西部依然非常落后。所以东部的产业结构升级考虑的是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从中央的角度来看,还是要保就业,这是全局性的问题。
在经济下滑、就业形势严峻之际,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论怎样调整、怎样升级都是不能丢的。
“中国不能缺少低层次产业,哪怕把它看作是保障型产业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表示。
对此,决策高层显然已经认识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缓解出口企业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一些政策措施时,已经明确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含量较高、环保节能的产品从限制类目录中剔除。这其实是一个政策导向。
李长安表示,就业问题现在有两大块:一是农民工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不能打工的话,农民收入将会直线下降,而这会影响到政府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
扩大就业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等,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分割、地区分割。“比如河北人到北京来打工,享受不到北京市职工的很多待遇。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一个结果就是劳动力的流动很困难。比如我们现在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去呢?因为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都还亟待解决。”李长安说。12月13日, 国务院颁布“金融30条”,其中21次提到中小企业,希望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资金环境。
12月21日人保部等三部委推出了五大措施,2009年允许困难企业可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阶段性降低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四项社会保险费率,降低期限最长不超过12个月;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可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保补贴;鼓励开展在岗培训稳定职工队伍;妥善解决困难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问题。据测算,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话,有望阶段性减缓企业负担2000多亿元,受益企业在短期内就可节省5%~10%的成本,稳定数千万个困难企业职工的就业岗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企改革,职工下岗成为一个难题。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形势愈加严重。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了决心花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国企裁员的问题。当时的解决办法是“准市场化”的路子,不是把下岗职工直接推向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下岗和内退等方式解决。再就业工程全面铺开,以一定的代价换取时间。2005年,温家宝总理宣布基本解决国企下岗职工问题。
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恶化了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倒闭和裁员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措施,明年的就业会再次成为大问题。正如温总理指出, 信心比黄金还要贵重。大众的信心靠什么树立?一个人要有收入才会对经济有信心,才会去主动消费。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只有通过就业,获取薪资,信心才有保障。而通过别的方式,比如社会福利,即使获取一定的收入,信心也很难维持。
经过近几年的积累,现在政府实力雄厚,干预经济更为有力。但是随着市场化的程度不断深入,解决就业问题也要通过更为市场化的手段。国有企业的就业容纳能力是趋于减少,因此原来的办法难以再次实行。
因此, 这次迎战就业问题也许要依赖就业容量最大、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
促进中小企业融资
现在中小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中95%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价值占GDP的60%,税收贡献占50%,就业贡献达80%。近年来,超过50%的高校毕业生去往中小企业就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也正是这样一个群体,资本占有率仅有百分之十几。资金紧缺问题长期伴随着这个企业群体。
可以想象, 已公布的两大刺激经济的强力政策会极大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减轻企业的负担。据估计, 仅广东的中小企业潜在资金需求就高达2万多亿元,但是中小企业长期以来一直融资困难。
这次经济收缩中,已经出现不少资金链断裂的企业。国家发改委的数据表明,全国今年上半年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多家。如果中小企业资金渠道得不到拓宽,企业负担不能减少,明年将会有更多的企业资金链断裂,后果将难以设想。
中小企业吸纳新增就业的成本低。研究显示,在各产业部门增加边际投入1万元,规模普遍较大的行业,包括金属制造、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在内的重化工业带动就业都在0.05人以下, 而规模普遍较小的行业, 如商业餐饮业可以带动就业0.247人。一个实际的例子也支持了上述的结论。2007年江西省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亿元,主要投向个人创业和劳动密集型微、小企业。通过扶持创业,拉动就业近15万人,平均每万元投入即可带动就业0.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