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如何评价成都市向低保户发购物券?消费券这种方式是否可推广全国?
左小蕾:消费券是发给低收入群体的,实际上是一种补贴。当然,由于消费券对消费时间和种类进行了限定,所以对零售行业的销售额有一定拉动作用,但这种补贴不必推广到所有地方。
《投资者报》:这种方式刺激内需是否可以起到短期效果?
左小蕾:财政补贴是一种二次分配、转移支付。对使用公共服务较多的高收入群体多征的税款,补贴对公共服务使用较少的低收入群体,这是财政收入补贴背后的理论根据。但如果把这个补贴推广到全国,对每个居民都进行补贴,从理论上就说不过去。
另外,发消费券刺激消费作用有一些,但很短暂。比如,美国今年上半年退过一次税,将退的税给居民来刺激个人消费,这只能维持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而经济上一旦出现实质问题,短期的消费拉动不会起到实质作用。发券也一样,最多一个季度效用就没了,而我们要做的是拉动2009年一整年的经济,从这个层面说,发券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从财政能力上讲,2007年中国财政收入是5万亿元,增速很快。但5万亿元除以13亿人口,每个人也就3000元。如果这3000元都发到个人手里,就意味着我们不要任何公共服务了。这件事一旦做了,中国就没有政府资源的调动能力。从该意义上说,财政也没有能力补贴全国人口。
所以,发券从补贴的意义上说,没有理论根据;从拉动消费角度说,效果很短暂;从平均到个人的角度说,财政上不具有这个能力。
发券的主张易煽动民粹情绪。从老百姓角度讲,当然发的钱越多越好,这是一种民粹主义。不能不管对错,就去迎合老百姓的要求。“以人为本”是对的,但要合情合理。
《投资者报》:如果一个人的工资是1万元,有两种选择方式:一是全要现金,二是要8000元现金加2400元的消费券,你如何看待这种刺消费方式?
左小蕾:不会有人愿意拿2400的消费券的,因为2000元现金可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不想买可以存到银行里。而拿了消费券后就得必须花掉,而且还只能买指定的商品。
《投资者报》:发放消费券易产生什么问题?别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和教训?
左小蕾:有很多政策和方法在别的地区适用,但不代表其他地区也适用。中国台湾地区发了购物券,但它地方小。统计上有个理论,小样本和大样本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中国大陆现在有13亿人口,而且低收入人口比重非常大,很多事情不能套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
用发券补贴低收入群体是可操作的,通常也是这样做的。以前通胀时,给退休工人增加100元的工资是一种补贴,性质和这个是一样的。这是财政收入的二次分配职能,不是补给每个人,而是补给低收入群体。
《投资者报》:除了发消费券,还有什么方法能拉动消费?短期内是否可以看到效果?
左小蕾: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效果的方法应当是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
首先,农村有一般消费增长的扩张空间。中国现在有7亿农民,假如城市化吸收4亿农民进城,短期内仍有3亿农村人口,而3亿是美国的总人口数。如果多数农村家庭都能像城市家庭那样,所有的家用电器成为生活必需品,对白色家电产业及相关钢铁、电力、铝业等产业的拉动,是巨大、可持续的,还实现了消费增长拉动投资增长的良性循环。
其次,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换句话说,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很高,而实现农民消费增长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收入。当前,中国的粮价是世界粮价的一半,如果能大幅提升粮价,短期内就可以迅速增加农民收入。由于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相信增加的收入大部分可能转换成当期消费,农民收入增长水平立即成为农村当前消费增长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