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由国资委牵头的央企整合重组大幕已经拉开,航运资产首当其冲。
1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外运集团)和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下称长航集团)重组。
重组后的新公司为“中外运长航集团公司”,旗下拥有5家上市公司:长航凤凰(000520.SZ)、长航油运(600087.SH)、中国外运(00598.HK)、外运发展 (600270.SH)和中外运航运(00368.HK)。它们未来命运如何?
业务重组模式
中外运集团和长航集团的资产都颇具背景。
中外运集团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从事海、陆、空国际货运代理、船务代理、水路运输以及综合物流等业务。此外,还涉及进出口贸易、对外劳务出口、房地产开发、金融和投资等领域。
长航集团的业务则主要集中在长江干线和干支直达、江海直达、沿海、近洋、远洋货物的干散货、石油、液化气、集装箱运输,同时经营长江干线客运、国内外旅游等业务。
两个集团的主要业务当中,有一定重复性,亦有重组的必要。中信证券内部人士对此表示,两大央企合并后的竞争地位将得到改善,其中油轮船队最具竞争力。在集团合并后,预计两大集团的核心资产将纳入新集团,两大集团仍保留一段时间以处置非核心资产。随后,新集团进入资产和业务整合阶段。
该人士称,对相关上市公司而言,从判断的整合框架来看,未来的业务和资产整合对主营物流快递业务的外运发展影响较小,经营航运业务的中外运航运、长航凤凰、长航油运的影响更大。从同业竞争角度看,新集团的干散货运输业务的同业竞争,主要发生在中外运航运和长航凤凰之间,油运业务的同业竞争主要发生在长航油运和中外运航运之间。
12月23日,长航油运副总经理丁文锦对《投资者报》记者说:“目前对我们还没什么影响,主要是集团层面上的整合。”从中外运集团目前所拥有的业务当中不难看出,即使将来以几个平台重组集团下面的业务,也对长航油运影响不大,因为中外运集团目前只拥有一艘油壳船,远不能和长航油运现有资源相比。
反而是长航凤凰可能面临的影响比较大,据行业权威人士透露,中央鼓励央企整体上市,合并后的中外运长航集团,有可能将资产以折扣价注入中外运。
这其中最可能被注入中外运的将可能是把长航凤凰现有的内河、内湖以及沿海的干散货运输业务等装进中外运集团在香港上市的中外运航运当中,从而把长航凤凰变成净壳,在将来有可能会把长航集团的造船装进去。
或超中海集团
长航集团的造船业务在整个集团中的比重很高,主造10万吨以下、1万吨以上的船舶,主要用于出口到欧美等市场。长航集团宣传部刘国山表示,虽然赶上了金融危机,但该集团造船业务在最近3年中,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客户都是国际上声誉较好、超大的航运企业。
从整体收益上来说,2007年长航集团下属7个大中型船厂的总产值近100亿元,占整个集团的逾1/3,占整个长江沿岸造船企业总产值的20%以上。与之相比的是,2007年广船国际主营收入为59.53亿元。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中外运集团的收入为600亿元人民币,利润是40亿元;长航集团2007年的收入为250亿元,利润总额为10亿元。
中外运集团与长航集团重组合并后,资产总规模会超过中海,排在第二位,而在未来,中海集团的运力能否保住老二的位置,也要看新成立的中外运长航集团的整合结果。但市场预期,有可能超过中海集团,从而改变国资委旗下航运板块格局。
两大集团合并重组前,国资委旗下的航运板块共有5家央企,分别是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长航集团、中外运集团和招商集团旗下的招商轮船(601872.SH)。其中,中远集团占五家运力的55%,位居首位,中海运力占25%,余下三家共占20%。
来自国资委内部的消息称,未来央企航运类资产,有可能只保有三家独立企业,或许此次重组,只是开头。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2月15日表示,国资委将继续推动中央企业整体上市,同时积极探索国资委直接持有整体上市中央企业股权。明年将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联合重组和资源整合,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少到80-100家,并努力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可以预见,2009年军工、煤炭、电网电力、民航、航运、电信、石油石化七大行业将成为国资委牵头重组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