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发券1000元总体利大于弊
导语:就目前形势而言,短期内要达到“促消费,保增长”的目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值得一试。建议每人发放1000元,其资金来源可通过国债发行等途径提供。

就目前形势而言,短期内要达到“促消费,保增长”的目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值得一试。建议每人发放1000元,其资金来源可通过国债发行等途径提供。

就目前我国国债负担率看,增发国债来发放购物券具可行性。2009年,中国国债的发行规模约为1.3万亿元,较2008年基本翻番,其主要用途是实现政府此前承诺的4万亿投资计划。按此计划,预计到2009年,中国的国债余额约为6万亿元。

与此同时,2009年GDP若能实现同比8%的增长率,约能实现GDP总额27万亿元,那么2009年中国的国债负担率约为23%,远低于国际通行的45%的理想限度。

在这一前提下,若通过继续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发放购物券来促消费,按人均1000元计,共需1.3万亿元,若全部通过发债方式实现,则2009年国债余额将达7.3万亿元,此时的国债负担率相应提升至27%,仍低于45%。需指出的是,为达到拉动消费的效果,这些国债的发行对象要为银行。

虽然发放消费券存在着具体操作上的诸多细节问题,以及日本等国发放消费券效果甚微的镜鉴,目前而言,实施派发消费券总体上利大于弊。

首先,对国民大派发的做法,具体操作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是具体执行的问题,而非要不要发放的问题。

其次,消费券派发实施后,虽然有可能存在穷人折价变卖消费券的现象,但穷人事实上实现了增收,就穷人的支出特点看,最终也会变成消费。

再次,消费券可能存在的挤出效应使得储蓄增加,但1000元消费券不足以使居民将自己的钱存为定期、长期储蓄,至多是活期、短期储蓄,不会长时间尘封在银行,最终还是要转化为消费资金。

最后,对于部分中高收入阶层来说,手持1000元的消费券消费,可能其最终消费金额超过1000元,从而达到拉动超过消费券金额的消费目的。

当然,发放消费券是促消费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解决方案。要实现促消费,同时要辅之以减税,增加居民收入等中长期方式,调整国民消费预期,通过综合作用才能达到目标。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