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位于上海化工工业园区内的上海天原华胜化工有限公司(氯碱化工全资子公司,下称天原华胜)的二氯乙烷生产装置,安静地矗立在厂区里,享受着冬日里的阳光。而它已经这样安静地度过了两个星期。
“停产是不得已的,这件事情的确会对我们这个月,或者说是第四季度的业绩带来很大的影响。”遭受停产冲击后,氯碱化工(600618.SH)的董秘许沛文的声音略显沉重。
许沛文表示,“停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上游的原料乙烯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化工园区的下游企业的装置都停工了。”
12月底复产
天原华胜除了停止生产二氯乙烷(EDC),烧碱和PVC装置也有相应减产。“我们的装置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当二氯乙烷停产,我们其他产品的生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许沛文坦言。
资料显示,氯碱化工的主营业务为PVC、烧碱和氯产品。其中PVC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40%,二氯乙烷为代表的氯产品则是公司目前第二大盈利来源。
公司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为28.4亿元,其中PVC的营收为13.11亿元,占总收入的44.79,但该类产品的毛利率却为-8.84%。相比之下,烧碱的利润贡献达到了79%。
“PVC的毛利之所以如此低是因为公司PVC的生产采用的是乙烯法。”化工行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种由石油转化而来的产品,所以对石油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
今年上半年国际油价的快速上涨导致了公司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但是和国内采用电石法生产PVC的企业相比,氯碱化工的生产成本依旧太高,在竞争中位居劣势。
下半年以来,随着油价的大幅下滑,公司的生产成本也进入了下降的渠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
氯碱化工内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公司PVC的销售情况已经比以前好多了,也没有库存。”事实上,截至12月9日,公司PVC的价格已经由前期的5500元/吨上涨到了6400元/吨,PVC业务正处于一年中最佳的运营状态。
不想,突然停工影响到了PVC的生产。
全行业受困
氯碱化工旗下部分装置的停产,折射出来的是整个氯碱行业的艰难。“现在化工园区中的不少外资化工企业的装置都停工了。”氯碱化工证券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行业景气度大幅下滑的大背景之下,下游需求不足是影响PVC市场走势的重要因素。12月16日,在广东塑料交易所中,由于受到电石价格的上涨,部分PVC的生产厂家上调了PVC的出厂价格,但是由于需求不足,市场只有少量成交。
除了PVC之外,烧碱的需求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减弱。“国内烧碱市场压力很大,这是一条连锁反应。”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来自化工咨询网的数据显示,12月中旬,烧碱价格继续维持清淡之势。
在这样的行业形势之下,化工企业的降负与停产便不足为奇。以杭州电化集团为例,由于受到电力、焦炭价格的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压力过大,8万吨的PVC生产装置被迫停产。同在浙江的巨塑公司年产12万吨的PVC生产线也处于停顿状态中。
根据氯碱化工行业7家上市公司公布的三季度报告显示,1~9月大部分氯碱企业盈利水平同比下降。如浙江巨化股份公司利润总额就下降了96.31%;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总额则下降了291.80%。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处于行业困难时期,给氯碱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成本等压力将促使化工行业加快整合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