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长云 :国际金融危机对粮食价格走势及上下游行业的影响
导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正在对国内外粮食市场的供求格局和粮价走势产生深刻影响,而对国内市场粮价及粮食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今后将会日趋加重。今后几个月内国内粮价上涨的动力正在迅速弱化,下行的压力却在显著加大,但不排除半年乃至9个月后,国内外粮食价格出现较大反弹的可能性。

如何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粮价的影响

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的粮价走势,前期是牛气冲天,后期是熊气逼人。特别是最近几个月来,国际粮价在震荡中下跌的趋势比较显著,粮食期货价格的下跌尤其严重。自7月份以来,国际市场许多粮食产品的价格下跌了30%乃至50%以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加重、推动了能源价格和消费信心的下降,引发国际市场对粮食特别是其加工制成品需求的减少。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还导致股市下跌、投机性资金大量撤离国际粮食市场,导致投资炒作因素推动粮价上涨的作用迅速弱化、推动粮价下跌的因素转而迅速增强;市场供求基本面因素对国际市场粮价的决定作用相对加大。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重,贸易商融资困难加大,可调度的资金规模和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下降,往往导致其推迟粮食采购以节省资金,从而对市场粮价的下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后几个月乃至更长时间内,国际金融危机将会继续加重,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将会加快蔓延并迅速深化。因此,国际粮价的下跌态势很有可能要继续一段时间,甚至在未来几个月内还会有所加剧。

至少就近期而言,国际金融危机的上述影响,确实是导致国际粮价下跌的重要原因;但如把国际粮价的下跌,主要归结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可能也失之偏颇。客观地说,上半年国际粮价的暴涨,透支了需求扩张对市场粮价的拉动作用,也是导致近期国际粮价下跌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导致近期国际粮价下跌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可谓是“墙倒众人推”!

(1)2008年上半年世界粮价的暴涨,诱发了世界范围的粮食增产,导致世界粮食供给和库存增加,国际市场的粮食短缺状况明显缓解。如2008年世界谷物产量可望比上年增长5%以上,3年来首次超过消费量。根据国际食物理事会的报告,2008/2009年度全球小麦产量将达到6.76亿吨,同比增长11%;消费量6.46亿吨,同比增长5.7%;贸易量1.16亿吨,同比增长6.4%;库存1.53亿吨,同比增加24.4%。目前,世界大米产需基本平衡,2008年世界大米、小麦、大豆均呈增产格局,小麦产量更是创造历史新高;仅玉米产量和库存略有减少。到2008年,我国粮食不仅连续5年增产,粮食产量还将达到历史新高。

(2)2007年底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的行情和由粮荒引发的全球范围的心理恐慌,导致许多国家的政府限制粮食出口,加大粮食进口,从而导致当时的世界粮食需求和粮食的现实库存迅速加大,导致近期粮食需求减少。

(3)近期随着国际粮价的下跌和世界粮食供求矛盾的缓解,越来越多的粮食生产国降低了粮食及其产品的出口关税,放松了对粮食出口的限制,进一步推动了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下降。

(4)国际粮价的下跌,助长了对粮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从而抑制了粮食的现实需求,并推动着市场粮价的进一步下跌。

(5)几个月来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导致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生产对粮食的需求减少。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暴涨引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甚至政治动乱;导致国际社会对美国等发展生物能源的政治压力不断加大,国际社会对发展生物能源的环境担忧也在不断增长,迫使美国、欧盟等政府重新审视生物能源的发展政策,美国已考虑减少对燃料乙醇生产的补贴。加之由于国际油价的迅速下跌,燃料乙醇生产的利润空间正被大量蚕食,有些厂家开始停产或压缩投资规模,从而导致燃料乙醇等生物能源生产对粮食需求增长的预期下降。目前,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乙醇生产已面临产品价格暴跌、信贷吃紧及过度投建等困扰,有些乙醇公司已经遭遇重创。

在今后几个月内,上述国际金融危机之外的因素,大多将继续发挥作用,并推动国际粮价的进一步下跌。因此,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危机和非国际金融危机因素的影响,在今后几个月内国际粮价仍将呈现下跌态势,甚至会出现下跌过度的情景。但下跌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的明朗化,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市场粮价下跌的影响作用将趋于减弱或稳定。与此同时,一方面,今后市场粮价的下跌及由此导致的种粮效益下降,会挫伤粮食生产者增加粮食生产和市场供给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会导致主要粮食生产国粮食生产经营的融资困难加大。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导致世界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国际市场增加粮食供应的难度加大。因此,未来6到9个月后,国际市场粮价可能要经历一个恢复性暴涨的行情。2008年在世界玉米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玉米产量仍较上年有所减少,世界玉米库存处于5年来的最低水平;而玉米由于产业链最长、加工产品种类最多,影响供求的因素更复杂。因此,今后世界粮价的回升很可能从玉米开始。实际上,当前的国际市场粮价已经进入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阶段。对国际市场粮价的大涨大跌,应该有处变不惊的心理准备,及时做好预警和风险防范。

当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未来两年内,国际粮价即使出现迅速暴涨,涨幅也很难像2008年3、4月份那么大,上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在经过短期的上涨后,在未来两年内,国际市场粮价很可能长期处于在震荡中调整、总体上比较低迷的状态。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缺口也不会很大。因为许多粮食进口国对2008年初的国际粮食危机仍然心有余悸,甚至会把增加对粮食和农业生产的投入,作为应对经济衰退的“救市”举措。

国内、国际因素很可能共同推动国内粮价的下跌

近期国内市场粮价在总体上仍呈平稳略跌的态势,增长的势头正在明显减弱,下跌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根据国家发改委的价格监测资料,2008年10月,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的收购价,已经比上月下降了1.29%。尤其是大豆价格自2008年4月以来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玉米价格也出现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稻谷和小麦价格呈现微弱上涨或下跌的态势,或处于涨跌互现的震荡状态,但上涨的动力已明显弱化,下行的压力也在显著加大。当前的粮价下跌,固然有时值年底,农民急于卖粮变现的季节性因素;但是,到2008年为止,国内粮食连续5年增产,尤其是2008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导致国内粮食库存不断加大,市场可获粮源增加,形成推动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更是不可轻视的。实际上,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国内粮价已经经历了连续3年多的上涨,从以往经验看,国内粮价进入下行阶段只是早晚的事。

尽管国家扩大粮食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会产生对市场粮价的拉升效应。但充其量只是将市场粮价下行的时间推迟,甚至在推动市场粮价下行的同时,还会进一步蓄积推动未来市场粮价下行的压力。近期国家在东北地区实行大豆收储计划,抬高了国产大豆价格,但也导致东北大豆在国外低价大豆的挤压下遭遇滞销问题。进口大豆较低的价格,不仅为以外资企业为代表的沿海大豆加工企业挤占本土大豆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方便;还诱导了东北地区的油脂加工企业到沿海地区采购国外大豆,加剧东北大豆的销售困难。近期国家在东北地区开始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有些地方市场反映平淡,贸易商持观望情绪,甚至部分加工企业还下调了玉米的收购价格。有人说,这是因为国家的收储规模太小,市场上的商品粮大部分仍需要通过养殖业和加工企业来消化,因此必须加大国家收储力度。但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怎么加大国储收储力度,国家收储的粮食早晚还是要推向市场的。2008年增加的收储,会形成今后两年市场供给的增量。增加国家收储,充其量只是让推动当前市场粮价下行的因素,延缓一段时间发挥作用。

本来,经历以2008年3、4月份为主的国际粮价暴涨后,国际市场的粮价已明显高于国内粮价,由此会形成对国内粮价上涨的较大拉力。但是,如前所述,近期及今后几个月,国际粮价仍然很可能保持下跌态势,因此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上涨的拉力正在迅速弱化。况且,目前,尽管国际大米价格仍远远高于国内,但国际市场的大豆价格已低于国内;国际运费的下调,已使国内玉米、小麦价格相对于国外的竞争优势迅速消失。因此,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国内粮价下行的格局正在迅速形成。随着对粮食出口限制的逐步放松,国内外粮价接轨的步伐正在显著加快。

有些国内外因素则是错综复杂地叠加到一起,形成推动国内粮价下行的压力。如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及其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加深,世界经济衰退的加剧和国内经济增长减缓,国内外市场对粮食及其上下游产品的需求都会增长乏力,由此会抑制国内粮价的上涨、推动国内粮价下行。但是,尽管如此,在未来一两年内,推动国内粮价下行的主要因素仍将是国内因素;但在今后几个月内,国际金融危机会通过粮食及其上下游产品的国际贸易,对国内粮食及其上下游产品的价格产生日益加重的影响。

对粮食上下游行业的影响

粮价下跌及由此导致的粮食生产盈利能力的下降,以及2008年农资价格迅速上涨引发的农产品成本的迅速提高,会导致国内粮食生产对农资需求减少,促进国内农资价格的下降。但导致国内农资价格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还不是粮食价格的下降,而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下降。因为化肥、农药等主要农资产品多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主导型产品。

粮价下跌固然有利于降低粮食加工业的原料成本,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饲料生产的原料成本,形成推动粮食加工业效益提高的因素。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深化,尽管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外市场对我国粮食加工业的需求增长也会受到严重抑制。因此,至少在今后几个月内,粮食加工业价格上涨、盈利空间扩大的前景将会转向暗淡;相反,价格下跌、盈利减少的可能性将有明显增加。此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粮食加工企业将会面临日益严重的应收款危机,进而通过粮食加工产业链不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日趋严重的“三角债”问题,从而加大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困难。实际上,最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包括“三鹿奶粉”事件及其向鸡蛋等行业的蔓延,以及国内生猪、牛肉价格的迅速下跌,给利润已大量减少的养殖业雪上加霜。这也会通过抑制饲料需求,加剧饲料行业的经营困难。目前,由于消费市场低迷,产品价格下降,国内许多粮食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不少中小加工企业已纷纷倒闭。可以预料,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包括食品和饲料在内的粮食加工业难免遇到需求增长疲软的问题,粮食加工业的“重新洗牌”将会加速展开,国外粮食加工巨头低价兼并和控制我国粮食加工业的风险也在迅速增加。粮食加工业的需求疲软,又会进一步形成对国内粮价上涨的抑制效应和对国内粮价下跌的推动效应,从而在粮食与粮食加工业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必须高度重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