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伟:警惕“大干快上”
导语:面临经济较快的下滑,政府必须及时推出一定规模且有利于转型的投资计划来阻止这种下滑的势头,但最主要的工作是大力加强公共支出与社保保障,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必定是一个较长的经济调整周期。

今年第一季度是中国经济最为关键的时期,主要是春节后可能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而外需的萎缩也会加重,因此,第一季度的经济一定意义上处于“奔底”状态,处境较为艰难。正因为如此,政府正在计划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地手段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并要求各省市、各部委抓紧时间迎难而上,力争中国经济最早复苏。

中央政府去年底启动的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主要是一些铁路、公路、水利等运转周期长的项目,投资拉动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对经济尽快复苏作用不大。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瑞士巴塞尔表示,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到目前为止的放缓程度仍属温和,但决策者需要制订强有力的政策和刺激方案来阻止经济大幅减速。而截至12日,已有北京、天津、重庆、广西、山西、福建、河北、内蒙古等地召开“两会”,除北京外,天津、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均把2009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订定在两位数。显然,“大干快上”的氛围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短期的任务是防止经济继续下滑,长期而言应专注于转型,而不是急于达到某种设定速度的复苏。应当说,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干预经济的能力和长期积累的经验,一旦设定政策性两位数增长目标,在政绩考核以及地方主义的促使下,定是不遗余力的完成而不用担忧未来。但是,必须清楚的是,中国经济目前呈现的是产能过剩以及基础设施几乎饱和的状态,甚至部分已属超前。而中国最直接、最迅速和最有效的拉动经济的方法就是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利用补贴等方式维持出口,即延续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必然导致重复性建设,保护落后的生产力,经济虽然可能被强力拉出低谷,但不可持续,很容易重新陷入衰退,呈现“W型”。

这样的后果比较严重。首先,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会大幅增加大财政支出,从而挤占用于公共财政以及强化社会保障的部分,这将十分不利于培育国民消费,从而令经济转型半途而废;其次,这种不可持续的扩张性投资一旦结束,消费拉动跟不上,意味着经济可能再次衰退,这样的局面会导致政府积累大量债务以及金融系统(在政府干预下放贷)增加坏账的风险,从而陷入“日本式危机”。令再次衰退之时,政府的财政支出能力以及投资拉动的空间极为有限,市场信心全无,这必然又影响到消费的潜力,从而导致经济陷入长期的停滞不前,中国必须防止这样一个最坏的结果。

诚然,面临经济较快的下滑,政府必须及时推出一定规模且有利于转型的投资计划来阻止这种下滑的势头,但最主要的工作是大力加强公共支出与社保保障,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必定是一个较长的经济调整周期。在当前财政收入持续下滑的情况下,要求地方政府增加对短期刺激经济增长作用不大的公共财政支出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认为,中国最主要的困境不是经济短期内的下滑,而是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对社会保障和民生投入的消极对待。在当前既需要投资拉动,更需要加强社会保障的关键时机,地方政府则会更积极于前者,从而热衷于重复建设,不利于培植消费。中国不能急于重新回归接近或超过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一旦以速度为目标而在各方利益群体的驱动下不择手段,或可立竿见影,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应该三思而后行。

(文章来源 09年1月13日   21世纪网)

(作者系《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委员会专职评论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