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反对“唱衰” 慎对“速胜”
导语:在所有经验中,我们尤须珍视的一条是——经济有经济的逻辑,只有尊重这个逻辑,才能有恰当研判与对策。

    经济观察报 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总是容易出现极端的情形。2008年末,满耳是萧瑟之声,2009年春节未至,一季度经济就会好起来,首季“开门红”的乐观判断已不绝于耳。这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体现吗?

我们不赞成“唱衰论”,也建议慎对“速胜论”。我们对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乐观态度,不过我们也认为,经济自有其客观规律,任何政策调整,即使及时到位,真正见效并最终使经济重回增长区间,都需要耐心和时间。

辨析当前中国经济走势有一个前提,即中国不可能摆脱经济周期的制约。经济有增长阶段,就有与之相对的调整阶段。中国从2003年进入新经济周期的增长阶段,至今已经6年,经历调整是自然的。

这种经济的周期性调整,不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增长乏力,中国依然是一个成长性经济体。即使人口红利的消退,也会是持续十多年的过程。更何况,中国因政经体制等因素被束缚的增长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可以预期,这些层面的进一步变革,还将给经济增长引擎增添动能。这是“唱衰论”不能成立的基本原因。

就这一次调整来看,中国仍有足够的“弹药”提振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应对危机的良策,而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拥有财政和资金能力实行这种政策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已经出台一系列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而且扩张性的政策仍有空间,所以只要政策得当,中国经济或会减速,却不会走向衰退。

我们建议慎对“速胜论”,是因为一味放大这种声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企业和公众为这种信息所诱惑,而采取某些不冷静的经营、投资行动,那么结局反而可能会挫伤他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如果这导致“拔苗助长”式的政策倾向,即使短期内经济增速回到较高水平,也可能酝酿更大的危机。

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熨平周期性波动,避免大起大落,并尽可能缩短调整周期,使企业和国民因经济下滑而受到的伤害少一些。不过宏观政策从拟定、实施到见效都需要时间,无论是4万亿投资或者其他刺激经济政策,都不可能立竿见影。因而,短期内经济加速下滑的趋势,有可能得到遏制,也有可能会出现某些反弹信号,但还有很大的可能是,会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缓减速状态。

而且,期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是不现实的,虽然危机带给我们的恐慌容易让我们忘记这一点。如果把危机应对的目标理解为中国经济重回这样一个增长区间,或许会发现,我们原本希望改变的一切都原封不动。经济转型又将被经济高速增长的欢呼所淹没。

就当前而言,保增长是第一要务,所以也有人主张可以不计成本和代价。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这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危机面前尤其需要客观分析、冷静决策,如此也能给国民带来更大的信心。

换个角度看,中国经济回暖复苏,不仅仅取决于中国内部因素,也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经济全球化下必须考虑的变量。实际上,即使1998年后中国经济复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整个全球经济的回暖,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增长动力。“速胜论”者将中国经济当作自运行的封闭经济体,很可能会犯去年次贷危机初始时的判断错误。当时很多国内学者相信,中国在“彼岸”,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

对风险的充分估计无碍于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虽然中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次经历周期性的调整,不过现在的决策者中多曾亲历1998年的危机,经验宝贵。但是在所有经验中,我们尤须珍视的一条是——经济有经济的逻辑,只有尊重这个逻辑,才能有恰当研判与对策。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