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
导语:

中国的社会财富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配置结构,使中国的GDP如果按照8%、9%的速度增长,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的增长好处非常少。对于一个家庭,每年可以花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收入和工资收入;二是资产性财富升值收入。在美国,一般资产增长速度是按照GDP两倍左右的速度上涨。但是,中国老百姓享受的只有劳动收入,资产性收入渠道基本被堵起来,工资的上涨是主要分享经济增长的渠道。所以,人们无法感受到10%的GDP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讲,必须改变中国导向型的出口方式,必须扩大内需。但是,财富升值的效益没办法流到老百姓的家庭,老百姓如何消费?

无论是前苏联还是过去和今天的中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重视重工业、制造业,轻视第三产业、轻工业。这与政府代替老百姓拥有资源、控制财富的重新配置关系非常大。国家通过所有制掌握生产性财富,最后的结果肯定会重视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而由老百姓掌握财富的支配权和消费权时,最后会转变成对服务业和消费者工业更多的需求。而投资大项目是花别人的钱,不仅不心疼,还需要追求效果。作为官员,一般都会把这些财富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上。

官员如果把钱花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教育、医疗上,百姓可以感受到。但是,领导看不见,如果对于升官没好处,官员就不会这么做。外地人来参观时,也不能说“你在这边做市长期间带来的变化真大”。所以,大家追求的目标都是看得见的“形象工程”。如果一个社会的增长总是靠不断投资、再投资,消费却跟不上,长期发展下去,最后生产的东西谁来买?很多学者呼吁经济转型,呼吁靠投资、出口、制造业带动的增长模式都必须改变,更多地发展第三产业。但是,四分之三的生产性财富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只要这些财富升值,必然导致不断地往工业和基础设施上一投再投。这样下去,一个国家还要靠出口市场,才能有投资回报,否则,这种增长模式很难持续下去。所以,现在已经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

(文章来源:09年1月21日 《新财经》)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