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加宁:调整势在必行,积极应对为上
导语:

经济形势的急骤变化和美国金融“海啸”引起的狂涛,正拍打着中国宏观经济的大堤,加重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如此复杂的金融和经济形势,任何简单的措施都是苍白的,政府应以“综合法”治理宏观经济“综合征”,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宏观经济承受多路调整压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调整压力,主要可以从长期、景气和近期三个角度来观察。

(1)从长期看:改革开放30年来,依靠价格扭曲实现的传统发展方式恐难持续下去。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依靠的是“显性的优惠政策”,如特区政策。只许特区搞,不许别人干。于是,集中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到特区去,实现了“特区速度”。

后来,显性的特区优惠政策逐渐消失。但是在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下,我们实行的实际上是“隐性的优惠政策”。

首先,土地价格被人为压低——主要是被地方政府竞相压低了;其次,劳动力价格被人为压低——主要是被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压低了;再次,资金价格被人为压低——主要是被中央银行压低了(如负利率政策、汇率低估);最后,资源价格被人为压低——主要是被中央政府压低了;此外,环境“价格”也被人为压低——主要是被政府和企业一起压低了。于是,“隐性的优惠政策”将福利通过出口产品大量补贴给国外消费者。

时至今日,这种发展模式恐怕已经难以为继。首先,由于耕地越来越少,土地的价格将逐步上升;其次,近期受《劳动法》的影响,长期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劳动力价格将呈上升趋势;再次,随着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浮动,资金价格将逐步上升;最后,随着对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资源税的征收,资源价格将逐步上升。此外,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环境的“价格”将逐步上升。于是,已有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发展方式将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调整。

(2)从景气看:改革开放30年来,每逢经济过热之后,都有一个调整、整顿的阶段。

首先,1978~1979年的“洋跃进”导致经济过热,随后,中央进行了调整整顿,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

其次,1988年经济过热之后,中央提出了“治理整顿”,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再次,1992年经济过热之后,中央于1993年下半年开始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

然而这一次,自2003年开始提出经济过热问题以来,虽然也一再加强宏观调控,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和整顿迟迟没有出现。这就使得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积攒下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最近发生的奶粉事件也表明,除了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还急需整顿经济秩序。

(3)从近期看:美国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2008年9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升级为金融危机。其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向纵向深化。美国的金融危机有可能进一步演变成经济危机、财政危机(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巨增,一些地方政府面临财政破产),根据历史经验甚至会演变为政治危机,诱发战争。另一方面,向横向蔓延。美国金融危机正在蔓延为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冰岛已面临“国家破产”边缘。德国、澳大利亚纷纷将存款保险的保险额度提升为全额担保。与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是亚洲国家竞争性降低汇率,争相多向美国出口产品,但美国的需求依然还在;而这一次是美国自己发生了金融危机,美国乃至全球的需求在萎缩。

总之,自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了连续五年的高增长,宏观调控一直调不下来,这回等于是美国金融危机从外部“帮助”中国经济进行调整。但问题是内外三重调整“碰头”了,加重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

八举措上演国家经济安全“A大调”
1.加强危机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危机管理的要点之一是首先正确判断突发事件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危机管理的要点之二是制定应急预案(A方案、B方案、C方案);危机管理的要点之三是做最坏的打算(预想到最坏的情形);危机管理的要点之四是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2.变“抄底”思维为“筑堤”策略“。金融海啸”来临时,首要任务不是出海“抄底”,也不是在内陆“挖坑”,而是要构筑“防波堤”、“安全网”,保护自身安全。金融安全网一般包括承担审慎监管职能的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最后贷款人职能的中央银行以及保护中小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制度等三大支柱。目前,我国已拥有前两个支柱,尚缺存款保险制度这一支柱。尽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最佳时机(前几年景气上升或繁荣时期)已经错过,但仍需抓紧时间尽快出台。

3.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安全网,为失业人员提供安全保障机制。经济进入调整期,难免会有企业破产。但是企业破产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企业破产后没有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来救助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因此,重要的是救人而不是救企业;更重要的是救工人而不是救企业家。

4.调整产业结构,整顿行业秩序。此次调整不应当依靠“关停并转”的政府行为,而应当通过理顺资源价格的市场行为来实现。

在逐步理顺要素价格的情况下,应当相应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

此外,还必须严厉整顿行业秩序,对于奶制品等“重灾”行业,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进行整顿。

5.适度扩大内需,缓冲调整压力。在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四处蔓延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国内需求是必要的。但是,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扩大内需应当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而不是金融政策。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更多地依靠减税而不是增支。

6.组建政策性银行,扶持中小科技企业。现在,中国有三家政策性银行,但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和为科技创新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建议政府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和科技银行,但迟迟没有结果。

我们认为,无论是组建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还是组建科技银行,对于引导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与升级,对金融创新有着极大的需求,而科技创新在我国,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推进金融创新。

7.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企业重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就避免不了企业重组,淘汰、改组和消化吸收那些层次较低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不符合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而企业重组就需要私募股权基金的介入和参与。

国外经验证明,私募股权基金是加快企业重组、提高企业重组效率的一种有效的金融工具。目前,中国沿海地区的一些企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重组需求,因此,就应当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来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

8.发挥学校“蓄水池”作用,为产业调整升级培育人才。景气上升时期,学生毕业比较容易找工作,于是就会放弃继续升学的机会,参加工作。当景气进入调整时期,找工作比较困难,于是人们就回到学校,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素质,一旦景气复苏,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于是,学校就变成了景气循环的“蓄水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