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卫华 在什么情形下,领跑者会羡慕落伍者?一直落后于欧美市场的中国金融业正让前者羡慕不已:眼瞅着中国同行毫无顾虑地放贷,而自己不仅被迫捂紧口袋,还要遭受“去杠杆化”过程的煎熬。
某种程度上,正是在低利率时期西方金融机构肆无忌惮地运用杠杆工具,过度杠杆化最终引发并放大了次贷危机的影响。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尤其是去年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后,全球的金融市场和大型金融机构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去杠杆化的不归路,数千亿美元的资产减记仍然无法填满之前过度杠杆化的窟窿,目前仍然看不到去杠杆化结束的征兆。
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无论金融机构还是企业和家庭的杠杆率都很低,没有机会品尝到杠杆化加速带来的资产泡沫的盛宴,自然也就无盛宴过后被迫吃残羹冷炙(去杠杆化)之苦。
杠杆化加速
不过,近三个月连续的贷款激增表明,中国的金融业正在重拾杠杆化这一西方同行丢弃的工具。
官方披露,今年1月的前20天国内新增贷款达到9000亿元,这一数字刷新了去年同期新增贷款创下的8036亿元纪录。有外资机构称,1月份新增贷款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甚至达到1.3万亿元。
从08年11月开始,贷款开始全面回升。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4769亿元,12月份迅速上升至7718亿元。
贷款激增源于经济刺激政策,包括取消信贷投放总量控制,鼓励给中小企业贷款,放开并购贷款等一些列政策的开闸让信贷洪流得以释放。当然,银行业自身盈利压力以及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预期等也被认为是信贷激增的重要原因。
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对一个纯粹商业银行来说,经济繁荣时期增加贷款投放,而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减少放贷是一个自然而理性的选择,因为经济下行会增加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拖累资产负债表。眼下,西方银行业的遭遇也正是这种规律的体现。
不过,这个规律在中国银行体系中似乎并不适用。银行贷款增长逆周期的模式一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起落。在经济增长期,政策倾向于控制贷款增长,实行比如信贷总量控制、甚至窗口指导等措施,以防止经济过热;而在下行期则,贷款不降反增,各项政策均要求银行加大放贷。
这种模式的根源在于银行业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也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起完全由市场推动的纯粹商业银行体系。
这种模式带来最严重的问题是银行无视风险控制,导致大量不良资产产生,最终让几大国有银行出现技术层面上的破产。后来,国家又不得不剥离数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大量注资并上市后才让他们有了新生。
不过,这种模式的好处,现在已经显现,各大银行都在配合支持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在贷款投向上,几家大银行都不约而同集中在铁路、电网、高速公路、地方基建等行业和项目上,产业集中现象愈加明显。
防止后患
无疑,巨量的信贷资金注入经济实体后,会提升经济的整体杠杆化率。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杠杆化率在亚洲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这主要由于过去几年中国经历的去杠杆化过程,投资对银行贷款及政府支出的依赖度有所降低,转而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留存收益和资本市场融资。
充裕的流动性;银行、企业和居民部门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增加放贷符合银行自身的利益;加上适当的政策鼓励等被看做是中国推动再杠杆化的几个有利条件。
国泰君安称,Releverage(再杠杆化)将成中国长期增长动力。再杠杆化能否带动中国经济尽快走出低谷?
由于亚洲金融市场普遍不发达,银行体系并未收到此次危机的太大,而银行系统的存贷比是杠杆化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韩国贷存比2001年后稳步上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泰君安认为,韩国经济过去几年好过多数亚洲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再杠杆化。
不过,再杠杆化也有失败的例子。
货币政策不仅不会实现经济长期发展,还会加大经济波动,这是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而经济学界的共识也是经济长期发展最终要靠生产率提升,技术进步等。
因此,上世纪90年代日本零利率的货币政策并没有重振其经济,其央行试图让基础货币增速每年保持30%的增速,但由于企业和居民缺乏借贷意愿,经济活动难以恢复,最终使得日本的再杠杆化以失败而告终,日本经济也随之经历了“失去的十年”。
再杠杆化失败的原因在于去杠杆化之前的过度杠杆化。日本央行的报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过度杠杆化导致的资产泡沫破灭很难通过再度杠杆化得到医治。
虽然中国的杠杆化率很低,不过激增的贷款表明,这样急速的再杠杆化很难持续,正如日本和美国过度杠杆化一样会酿成大祸,比如这次信贷危机。
防止过度杠杆化后带来的去杠杆化后患,对于中国的金融业而言,更重要的不是要求他们加速放贷,而是要彻底放弃一系列人为管制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完全市场化,让纯粹的商业机构自己决定杠杆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