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芳菲尽,大幅降息时
导语:随着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大,一季度已不存在降息的紧迫性,但考虑到国际国内其他经济因素,两个月后再降息81个基点很有必要

《投资者报》特约专栏作家:钮键军

春节过后,有关春节前央行将再度降息的传言,不攻自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也认为,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大幅降息的空间。

但这并不能改变央行今年的降息选择。综合各种因素,4月中旬有可能成为新的降息时点,降息幅度有望多达81个基点。

短期没有降息必要

短期确实没有降息的紧迫性。降息的目的在于扩大信贷规模,这一目的已在最近几个月得到快速体现。在2008年11月、12月和今年1月,中国的信贷呈井喷式增长,2008年11月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4769亿元,12月新增贷款达7400亿元,2009年1月新增信贷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3个月内新增贷款规模超过2.4万亿元。

此外,在“两会”召开前,为了给“两会”后提供更多回旋空间,各项政策措施出台会更加慎重,因此一季度降息可能性较低。

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不应该继续降息,因为如果综合考虑国际因素和中国经济自身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经济远远没有脱离危险区,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在经济衰退期,降息未必会导致经济景气,但不降息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温家宝总理日前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指出,中国还将陆续出台大量的经济振兴计划。笔者认为,降息将成为下一轮调控中必要的手段,现在唯独需要考量的是降息的力度和时机。

中长期还要降息

有人将利率比作是驾驭经济马车的缰绳,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总是能够让车速降下来;但当经济疲软时,降低利率水平未必能够刺激经济,但如果不降,经济肯定难以复苏,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了这一点。

1929年美国大萧条和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10年的衰退告诉人们:经济衰退期,货币政策都要保持绝对的宽松。

全面考察春节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中央政府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正在发挥效力,但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隐忧,目前中国经济依然面临着由于外需急剧缩减所导致的总需求减弱的压力。

以出口为例,尽管人民币升值步伐放缓以及政府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但中国出口依然在去年年尾连续两个月下滑。这种下滑表明,中国出口行业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外需的减少。

在元旦和春节前所爆发出来的消费热也很难持续。随着中国人均收入增速的放缓,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将是一个重要难题。新华网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近6成的家庭将在2009年削减家庭支出。

而中国大规模的投资也存在着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的隐患。这一点可以从企业贷款增速与信贷增速之间的背离窥见端倪。本该同向运动的两个数据,现在却出现了信贷增幅激增,而企业贷款增速下降的情况,表明私人投资部门(企业)的贷款意愿并没有被激发出来,很多央行释放出的流动性被窖藏起来。这种情况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曾有发生。

不仅如此,如果中国维持目前的利率,还会成为国际套利资本狙击的目标。目前中国的利率比美日高将近2个百分点。如果投资者从美日借钱,在中国进行投资,其利润在当今不容小视。而这种套利行为,很容易造成中国金融市场的波动。

因此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考虑,降息都是中国货币政策要采取的措施。尽管有时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就像重症病人的救治一样,降息就是日常需要注射的营养剂,没有肯定不行。

二季度是最好的政策节点

笔者认为,央行下一次调整利率的最好时间点应该是在4月中旬。

在国际上,澳大利亚央行2月3日宣布,降低利率100个基点,至45年低点,接下来两天,英国和欧洲央行又将召开议息会议,市场预计降息仍将是主流。这可能引发国际上新一轮的降息潮。若果真如此,那么中国也会跟着降息,但降息时间可能会滞后。

在国内,一方面,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实施了近半年,其效力在那时应该有所体现,届时采取大力度的降息政策,也符合市场预期。

另一方面,由于春节等季节性因素,1月和2月的数据都不足以全面考量中国经济的全局,而3月和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将在4月中旬公布,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能更悲观,为提升预期和增强信心,届时央行采取政策将会更加有的放矢。

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消费不振和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的情况,笔者认为,央行应采取不对称减息政策,对存款利率多减一点,对贷款利率少减一点,既可刺激消费,又让商业银行不致因为保证利润率,而盲目扩大信贷投放。笔者认为,央行的降息政策的原则应该是,出手要准和力度要大。

建议再降81个基点

降多少合适呢?

根据目前官方消息,美国目前实行的是0~0.25%的“零利率”,而中国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是2.25%和5.31%。因此,从理论上,中美两国的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在2个百分点左右。理论上,中国还有2个百分点的降息空间。

但这仅是理论上的测算量。如果真的下调2个百分点,中美之间的利差将会消失。而按照利率平价理论,届时,中国的人民币将面临强大的贬值压力。贬值固然对中国的出口商较为有利,但如果考虑到人民币贬值对中国国内流动性和资产价格重估的压力,无疑,这种选择十分不智。因此笔者预计,这一轮降息的最大幅度将为108个基点,或者说,中国最终的目标利率(一年期)可能是在1.17%。

笔者认为,这样的减息幅度不会导致通胀再次来临,因为从目前的消费者指数来看,如果刨除食品等因素,中国的核心CPI将在今年某些月份出现负增长。即使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价格改革对于物价的刺激作用,全年的CPI也最多在1.2%左右。而这一数字也支持笔者建议的1.17%的降息幅度,因为央行没有必要担心负利率的出现。

同时,笔者建议,最近一次的减息幅度应该是81个基点。因为按照经济学的原理,经济政策的调整幅度只有超过或至少等于市场预期时,该经济政策才能发挥效力。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