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新规驱逐长期投资
导语:将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分红挂钩的证监会新规,表面“铁腕”,实则荒谬,无异于“给病人输血前先让其献血”

指望春节后能从上市公司手中拿到点现金红包的投资者,看到陆续发布的年报预报,恐怕要极度失望了。

按证监会2008年下半年出台的分红新规,上市公司需在年报中详细披露现金分红计划,但受海外市场经济下滑影响,A股上市公司盈利遭到很大冲击,年报能推出现金分红的公司可能不足一成。

其实,细究下来没有现金红包拿也没什么可伤心的,毕竟上市公司不爱现金分红,牛年无非继续发扬“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优良”传统。怪就怪在,证监会专门就分红制度下达的类似于“强制性规定”的文,怎么一点都看不到效果?

长期投资等于痴人说梦

由于缺乏有力的管理措施和良好的分红环境,一向为人诟病的分红制度让A股市场久富“铁公鸡”盛名。

从2007年后的历年数据看,“铁公鸡”的吝啬程度令人咂舌。苏宁环球上市以来,总计向A股流通股东派现1次共0.15亿元,但其上市后募资3次达10.34亿元;中国船舶上市以来派现3次共0.5亿元,募资3次共125.74亿元。

“铁公鸡”群里最牛的恐怕是海通证券。上市以来募资3次共436.36亿元,派现4次,但金额只有0.4亿元。可怜的现金分红数据背后推导出什么逻辑?

投资者想从股市获得回报的途径,基本只有买股票。想通过多年投资一家上市公司,稳定获得现金回报以让投资稳健成长,大概等于痴人说梦。

隔壁邻居林怡栋总想学巴菲特,坚持长期投资。2002年,他所持股票的市值为5万元,2007年上半年市值最高达20万元时他没卖出,坚定持有至今,由于持有的上市公司中无一家现金分红,他的股票市值排除熊市暴跌因素,现已在5万元下。看到他6年的投资遭遇,你还想做长期投资者吗?

这和我们年幼时听说的美国老太太N年前买了一只股票,压箱底几十年后,她孙子光靠现金分红就成了千万富翁的故事,是不是差距有点大?太打击我们对市场的长期预期,特别是长期持有股票的信心?

难怪节前参加一些在证券公司混了很多年的“老券商”们的聚会,发现流传着一个新段子:这年头,上市公司都捂着腰包不派现,指数又持续单边下挫,结果是券商赔钱、基金亏钱、散户血本无归,只有交易所能实现永远的正收入、是市场中的唯一赢家。言下之意,一家通吃的市场,怎能吸引投资者留在其中。

投资者教育仍然幼稚

显然,证券监管部门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不断推动分红制度的执行力,但从具体分红数据可见一斑。

2005~2007年,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分别达621家、698家、779家,占总数比各为45%、48%、50%。2004~2007年现金分红总额分别是196亿元、720亿元、1174亿元、2845亿,分红规模逐年增加。尽管如此,A股现金分红力度仍不能与国际成熟市场同日而语。

2007年A股派现总额,仅占当年净利润9483亿元的29%;而英国、日本、中国香港这一比例约40%~50%。相关数据若与美国市场比,更不足为道。

民生证券统计显示,2007年沪深两市分别有436家、361家公司进行现金分红,合计不到上市公司总数一半。而从标普公司的统计看,2007年标普500指数的成份股中,共384家派发了现金红利,占比76%。

进一步研究近10年标普500指数的成份股现金分红情况,更让人们失落。10年来,标普500指数的成份股一直坚持连续稳定分红,且很多公司采取季度分红,分红金额也稳步增长。即使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的2008年,它们也在稳定且略有增长地进行现金分红,这显然吸引了部分价值投资者在股市低迷时,继续坚守自己所购买公司的股票。

相比标普指数次贷危机后仅温和下跌而言,全球股市中跌幅最甚的A股市场充分暴露出长期投资者的缺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投资者缺乏长期投资信心。其中原因很多,但“铁公鸡”们应扪心自问,对中小股东是否尽到了信托责任。

美国投资者对公司是否分红很敏感,美国长线投资者占绝大多数,他们着眼于每年的分红或5年后的资本所得。这也成全了美国人能枕着压箱底的股票安然入睡。

同时,美国上市公司也乐于用分红吸引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红利政策的差异是反映公司质量差异的极有价值的信号,公司可通过红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

无疑,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在让A股公司积极释放相关信号、对投资者展开现金分红的教育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至于大爷、大妈们不知道除了卖出股票,还可以捂着股票不动,有光靠现金分红,持续赚真金白银的“妙招”。


荒谬的分红新规

当然,强制让上市公司进行分红不太现实,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于是我们看到证监会的分红新规——2008年8月2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要求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必须符合“近三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红,不少于近三年年均可分配利润的三成”。

这等于将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格与分红挂钩,看上去有点像“铁腕”政策。新规出台后,想再融资的公司,今后就没那么多便宜可捡了。但事实是这样吗?

仅5个月后,这个曾被不少分析人士赞誉的文件,就遭遇新一轮年报披露的尴尬——上市公司和者寡。甚至打算现金分红的公司数量还将直线滑落。

细究证监会分红新规,会发现这实在是条荒谬的政策。既然企业要现金分红,说明现金充裕,为什么要再融资?既然企业有再融资需求,说明现金紧张,为什么又要拿现金去分红?

两个互相矛盾的决策被证监会捆绑在一起,其中的逻辑就像病人输血前,必须先献血一样。这项政策的结果,只会进一步使产业前景看好的企业融不到资,限制了发展;现金充裕的企业,反正没有融资需求,分不分红也无所谓。

现在市场上很流行说要拓展新视野。我们也不妨将现金分红的能量进一步抬高些,与大小非减持嫁接到一起。

从2008年始,大小非减持压力成为拖累A股下行的主要因素,细究减持原因,无非是大小非对股票市场后市不看好于是尽早套现、或是缓解企业本身紧张的现金需要不得不尽快卖出。

倘若上市公司推出定期、定额的现金分红机制,比如每年能让大小非稳定获得相当于股价10%的现金分红数,大小非抛售手中股票的动力必定会大为减少;此外,稳定的现金分红,还能缓解大小非吃紧的现金流,进一步降低他们急于套现的冲动。

我们注意到,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大多是私人股东,股价的涨跌影响他们的自身利益,他们愿意在付出税收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分红提升公司股价。而在A股市场,大部分市值控制在国有股股东手里,国有股股东对股价的变动并不敏感,上市公司也没有足够动力分红。

从这一点看,我们理解证监会在分红机制上的话语权或许太弱。

由此也盼望国资委能颁布,国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每年都按一定利润比例,进行现金分红的强制规定,以央企分红带动民企分红,形成稳定分红的氛围和习惯。否则,A股市场将永远涌现不了买只股票压箱底的长期投资文化。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