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尼:游走于末日与繁荣
导语:虽然鲁比尼早就预言经济衰退,不过他自己的投资仍是一成不变——定时定额买股票基金;而他学者气质的另一面却是喜欢开派对、泡美女

举凡美国国会、外交事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或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你都能看到一位顶着一头蓬乱的棕色头发,用咆哮般的嗓音在发表演讲的经济学家。

此人早在2006年就开始唱衰美国,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测般逐步推进,但在中国,他并非众所周知。

他就是堪称“乌鸦嘴”的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以下简称“鲁比尼”)。

每场危机都会有预言家因“一语成谶”而扬名天下,上世纪90年代,麦嘉华因成功预测1987年美股崩盘、日股泡沫破灭、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以及网络股泡沫破灭而被称为“末日博士”

眼下这场金融危机中,除因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举世闻名的保罗·克鲁格曼(详见本报第25期报道)外,另一位成功预言者正是鲁比尼。《纽约时报》因此封他为“新末日博士”。

鲁比尼本人却认为自己不一定会成为永恒的悲观主义者,“或许有一天末日博士会成为繁荣博士”,因为“中期来看,印度和中国合在一起将成为对全球经济的恩赐,而且我认为美国也能够稳定自己的市场。”

  在1月29日出版的《福布斯》上,鲁比尼警告说:“若英国不能正确应对庞大的对外负债和外汇流动性危机,则很可能步冰岛的后尘。”

坚定的空头

当个成功的预言家,只要坚持一个趋势,不论多头或空头,总会遇到对的时候。

鲁比尼似乎就是一个永恒的空头,这点连他自己都不否认。不过,就时下这场金融危机,鲁比尼说自己反倒成为现实主义者,而不是悲观主义者,因为事情变得比他原先的预测还要糟糕。

鲁比尼并不是侥幸猜中的,他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上世纪90年代新兴国家经济崩溃的研究,从1994年的墨西哥、1997年的泰国、印尼、韩国,1998年的俄罗斯与巴西,到2000年的阿根廷,他发现现代国家经济要崩盘有一大共同点:赤字太多,支出大于收入。

在了解症结后,他决定找出下一个会崩盘的经济体,反复研究比较许多国家后,他惊讶地发现,下一个面临风暴的国家竟然是美国。

彼时正当2006年7月,多头气势正盛。

在那个年代率先预测衰退是需要勇气的,他被人们视为杞人忧天或危言耸听的乌鸦。但是在他预测全球金融体系崩溃的十二步,如同依据他写的脚本一步不差地全部成真之后,人们奉他为先知。

此后,他又在2008年上半年预言了投资银行的倾覆。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人们共同见证了投资银行帝国的分崩离析。

尽管鲁比尼一直在唱空,但他还是颇受追捧。投资大师索罗斯说:“他是所有经济学家中最正确的一个。”奥巴马政府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则表示,“鲁比尼的伟大美德在于他是正确的。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曾经被人们视作胡言乱语,如今它们都成为事实,因此我要给他记上一功。”

此外,拥有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鲁比尼曾在耶鲁大学经济学系工作,并在华盛顿扮演过两年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包括充当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盖特纳的高级顾问,如今,奥巴马已经任命盖特纳为财政部长。

有趣的是,虽然鲁比尼早就预言经济衰退,不过据报他自己的投资仍是一成不变——定时定额买股票基金;而他学者气质的另一面却是喜欢开派对、泡美女。他自己说,既然末日已到,何不及时行乐?

预测从哪来?

在纽约,鲁比尼有一间拥挤狭窄的办公室,他在这里运营他的网站,一位年轻人将与他老板有关的一篇文章用胶带贴在了白色石灰墙上。文章的副标题写道:“纽约大学的花花公子警告:经济盛筵已然结束”,标题旁的照片里,鲁比尼面带微笑,衬衣领口敞开,夹在两位漂亮的年轻女子中间。

《纽约时报》之前形容鲁比尼:他浑身散发阴郁的气息,仿佛被他所预知的事压得喘不过气来,说话的语调流露着自称“全球流浪者”所独具的疲惫感。

鲁比尼本人则认为,导致他做出悲观预测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分析,而不是他阴郁的性情——他自称是一个快乐的实用主义者。

“这场危机不是一起黑天鹅事件。”他援引塔勒布一书的书名指出,“这在更大程度上是贯穿经济始终的一种普通资产和信贷泡沫。”

鲁比尼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有着独特的“历史角度”。他在研究中发现,供给增加房价会下降,是存在了几百年的铁律,但自1997年开始,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异常,美国房屋价格上升了90%,但并没有得到经济增长的支撑——实际工资收入、移民或者汇率因素、人口变化。这些都说明,一个投机性大泡沫正在产生。

2008年2月,鲁比尼说:“1、2家投资银行将会破产。”一个月后,贝尔斯登关门。随后,他又撰文指出高盛在粉饰太平,并且该公司各项业务都在赔钱。

高盛立即去函抗议,反驳他的说法系出于“直觉反应”而不是事实。不过,鲁比尼仍坚持看衰高盛,并说若不是联邦储备局间接与直接援助,高盛早就倒了。

因为鲁比尼相信,投资银行的商业模式——即他们的代表商品“证券化”——已濒临死亡。此外,资金的错配情况也导致投资银行面临着更严重的危险。

基于此,鲁比尼向投行CEO提出建议,“一分钟都不要等,应立刻寻找可以合并的国内外大型商业银行。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灭亡。”他甚至说,“隧道过后看到的亮光是迎面奔驰而来的另一辆火车。”

世界流浪者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利安表示,鲁比尼的优点之一就是他愿意“进行创造性思考”。这种反抗传统的特质,某种程度上源于鲁比尼四处游历的成长过程。

鲁比尼出生在伊斯坦布尔,父母是伊朗的犹太人。他常常说自己接受的是培养“真正国际经济学家”的教育。还没有到上学的年纪,他就和家人移居到德黑兰,随后搬到特拉维夫,最后在5岁那年定居米兰。

在家里,他和父母说波斯语,在学校说意大利语,回以色列探访亲友时说希伯来语——他的父母仍然在以色列有座住宅,因此经常回去——随着他逐步接受教育,又开始说英语。

他自诩为“世界流浪者”,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感觉自在,但同时,在任何地方也都无法完全融入。这种视角,以及他年轻时在过渡期社会的亲身经历,让他看到在新兴市场危机和当前美国面临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延续性。

颇有语言天分的他似乎预言天赋更过人。

据他在哈佛的导师萨克斯(“休克疗法”之父)的说法,鲁比尼在数学和经济直觉方面,有非比寻常的天赋。

他的直觉来自何处?鲁比尼曾说:“你可以上网冲浪,听来自世界各地的观点,但我发现,没有比亲自去那里感受更真切的方式了。哪怕只有3天也好……在虚拟世界里,你无法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游牧人’。你得去走走看看,闻闻那里的气味,看看那里的人们,去旅行,去交流。”

为了满足这种愿望,鲁比尼创办了经济预测网站RGE并担任网站主席,鲁比尼说:“地球村就是我的家,社会、文化的每一件事我都关心,不管它看起来多么不起眼,我是个对信息‘有瘾’的人,我创办这个网站是为了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和他做地毯出口生意的父亲一样,鲁比尼是位劲头十足的企业家。他对自己网站的发展前景和对经济学一样热衷,经常夸耀自己在香港和纽约的办事处和40名员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