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万亿新增贷款纪录透露银行预期趋乐观
导语:新增贷款规模迅速扩大,说明投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2009年1月的前20天,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达到9000亿元。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28日在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时透露的最新贷款数据。另据业界人士预计,整个1月份新增贷款有望突破1.2万亿元。

在国际金融机构大多受制于金融危机、一片哀鸿遍野之时,中国银行业的集体“大鸣大放”成为全球经济衰退浪潮中最耀眼的一道“风景”。当前,市场更为关注的是,银行的这种大投放到底能持续多久,大家都知道,发展经济是离不开流动性支撑的。鼓励放贷的政策国家早就给了,关键是看银行的态度。

有人把1月份万亿元的贷款新增归结于银行一贯的“早投放、早落实、早收益”经营理念,恐怕不尽然。去年12月份,银行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也有7718亿元之巨,而在2007年12月份,新增贷款则不到500亿元。

1月份贷款新增万亿元的新纪录,固然有政府主导的意图在里面,但同时也透露出一个更为重要的信号:商业银行对于经济发展的前景逐步趋向乐观。

去年11月初,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出台4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计划甫一展开,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纷纷与各省以及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承诺贷款支持项目建设。正是有了银行的撑腰鼓气壮胆,各地的投资计划归结起来,最终达到了18万亿的天量。

在投资刺激计划出台之前,不客气的说,市场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悲观者居多,经济下行的预期使得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对贷款发放也显得格外谨慎——毕竟,现在大部分主要银行都是上市公司了,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再者高管个人收入还是要受到公司业绩影响的。

有了国家投入的项目建设,银行贷款进行“配合”就是天经地义之事了。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本身风险就小,加上还有一大笔财政资金垫底,银行体系庞大的居民储蓄正好顺势放贷出笼。由此可见,中央投资的出台,才是银行贷款态度大变脸的分水岭。

理清了上述头绪,我们就可以大胆预测:只要国家刺激经济保增长的举措还在延续,银行贷款基本上就不会大规模的萎缩。

出席达沃斯论坛年会并访问瑞士、德国、欧盟总部、西班牙后,温总理有了新的感受:“我走了这几个国家,发现问题正从投资银行向商业银行发展,第一个信号就是银行惜贷。企业贷款难,结果影响到实体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走势还不明朗。”

在2008年四季度前,银行惜贷的倾向也是非常明显的,连续几个月的贷款增量,同比都是负增长。但是中国政府及时果断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打消了市场对经济急剧下行的预期,也使银行家们恢复了放贷的信心。

现在的问题是,投资刺激不会永续,日后一旦决策层把贷款的闸门再度把紧,银行现在大量出笼的贷款届时风险几何,多少还存有隐忧。业内人士都知道,在中国的银行界,贷款“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痼疾是没有完全根除的。

正因为如此,温总理在走访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时,也不忘提醒银行的员工“银行既要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要把握贷款的原则,不要使今天的贷款变成明天的坏账”。

2009年乃至今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主要将会来自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环境趋紧,盈利增长也开始下降,部分企业资产负债情况趋于恶化,还贷能力和还贷意愿减弱,银行信用风险上升。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领头羊——珠三角和长三角,均出现中小企业大面积倒闭;二是房地产行业面临调整低谷,房地产业贷款风险显著上升。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