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去参股正是好时机
导语:中国企业参股欧美实体公司是中长期战略性投资,可能需10年至30年,但眼前是最好的时机,政府出台的配套支持措施是成败关键

欧美公司参股中国企业比比皆是,而中国企业参股欧美大公司却屈指可数,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这种局面可能面临改变。

微笑曲线今苦笑

业界有一个描述产业配置模型的微笑曲线,其前端是核心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端是零部件的加工、组装、装配,后端是销售和品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企业集中在中端,前端技术和后端品牌及销售通道基本掌握在欧美企业手里。中国企业的利益被两端往下压,挤在了低价值的中端。20年前,两端与中间的价值产出,可能差一两倍,现在已经到了五倍至七倍!

中国生产了约占世界30%左右的商品,但是只获得了跟全球同类商品价值1/5的收益,实物产出的份额与价值获得的份额严重分离,微笑曲线已经变成了苦笑。

产品贸易、原料贸易、要素贸易、投资品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递进阶段,中国目前在前两个阶段,应迅速向更高级的要素贸易和投资品贸易过渡。

参股欧美企业,就是在要素和投资品与发达国家相互融合。前一阶段欧美一些大公司不屑与中国合作。目前的经济危机则使欧美企业有了迫切的融资需求,而要素贸易最灵活地表达方式就是并购,最便捷、最灵活,也为业界所接受。

中国现在有许多行业,都有一批具备“走出去”条件的公司,有并购需求。这种并购并不是简单的收购,全盘接管,而是先参股,成为对方有投票权、善意和建设性的股东,然后逐渐去深入影响它们。

参股欧美实体企业是一种融合、结合、学习、提升为主要目的的投资行为,并非“抄底”。参股欧美实体企业,是相当长时间的持有,是把中国的要素资源配置到更能获得长久的、战略性利益的国家和产业中,是为了与欧美最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度的产业层面的结合,以提升中国企业的产业水平,让中国的资源分布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部分。

参股谁?谁参股?

这一轮的参股,应以技术领先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资源类企业为主要选择对象。

技术领先企业。技术领先企业的股权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的主要目标,如信息、机械、生物等产业中的领先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进而取得对目标企业高端技术的学习权,以及高端技术企业转向中国的“产业转移权”,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收获。

行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股权是此次“走出去”购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如“世界500强”等。购买此类股权的目的,是争取使中国企业获得在行业龙头企业中的“参与权”,进而使中国企业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资源,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由于这类欧美跨国企业的股权结构非常分散,拥有小比例股权就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要股东,只要收购其较少比例的股权即达成目的。

资源类企业。这两年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谈判,凸显出中国对国外资源性企业的严重依赖程度。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如能收购一些资源类企业,就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国内存在的资源紧缺困难。

凡是符合以上特征的欧美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有购买价值:对于标的规模为中小型的企业,可以进行整体收购;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以参股形式购入;“500强”企业则只要求购买少比例股权即可。

国内的收购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类。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具有资金实力强,容易获得政府和银行支持等优势;但它也具有明显的缺点,如决策慢、激励约束不足、人才不足、在国外并购阻力较大等。有些国有企业如中国铝业、中钢集团等,前段时期积极进行跨国并购,受到了全球市场的瞩目。

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处于资金少、受扶持也少的劣势地位。但民营企业也有明显的优势:如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决策快、在国外收购的阻力小等。

民营企业的嗅觉十分灵敏,早就意识到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并购契机,目前已有许多民营企业远征欧美,去寻找适合的投资对象。但民营企业有个最大劣势就是资金实力严重不足。


政府做什么?

实际运作中,要引导、组织中国的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合作,组成联合体同船出海。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对投资对象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前者往往注重与标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以提升自身价值,对短期财务收益看得相对较轻;而后者则恰恰相反,金融企业在投资中更注重目标企业的财务回报。目前,中投和几大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都有合作投资的可能。

要鼓励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相应中介机构积极介入,认真研究欧美国情、企业和行业走势,特别是研究欧美法律、劳工等方面的阻力如何去化解,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必要支持。

政府出台的配套措施是中国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出海购买股权能否成功的关键。

成立海外并购领导协调小组。由国家发改委或更高一级的部门牵头组建“海外并购领导协调小组”,小组可由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外管局等相关部委组成,具体负责各部之间的政策衔接问题。

放宽对跨国并购的审批。中国对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审批程序十分复杂,这在当前国际市场剧烈动荡,机遇转瞬即逝的情况下会延误许多并购时机。

设立“收购基金”,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基金可由主权基金如中投公司出资或相关政府部门设立,对走出去并购的国内企业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使产融结合有一个稳定的支点。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应加大对“走出去”参股境外实体公司的企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那些优秀的民营企业出海并购。此外政府可考虑由银行开放“专项贷款”,用以支持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动。

与地方的产业升级相结合。如果能将这次国内企业参股欧美实体公司与地方的“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各地政府就会产生巨大热情,积极推动国外先进企业的并购。

加强政府与被投资国政府的交流,同时加大对企业境外收入所得的倾斜力度。通过税收减免、亏损退税、关税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海外税收。

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风险评估与保障体系,鼓励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机构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风险保障。

参股欧美实体公司是个中长期战略性操作,可能需10年至30年,但眼前是最好的时机。由于欧美市场的金融系统发生瘫痪,股市正处于恐慌性抛售阶段;实体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纷纷陷入危机,股价巨幅下跌,出海入市显现出百年一遇的时点。2009年将是黄金时段,故企业应抓住时机,迅速启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