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优先力推“资本下乡”
导语:现在农村最为紧缺的不是各类商品,而是发展县域经济所必要的资金,只有让资金在农村落地生根,才会激活持续的农村消费潜力

专题:优先力推“资本下乡”
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优先力推“资本下乡”
·资本下乡难在土地
·海尔家电下乡将增1亿净利
·农民淡看“家电下乡”

新年伊始,以家电下乡为代表的拉动消费刺激经济成为“保八”之战的重头戏。

虽然财政部预估家电下乡能够拉动国内消费约1.6万亿元,但其真实效果还是有待观察。“有人说效果不佳,我不认同;我认为是适得其反。”浙江省瑞安市副市长陈林表示。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广袤农村的发展。不少农村问题专家认为,当前最需要的是资本下乡,发展农村经济不能本末倒置。

《投资者报》记者从湖南常德市鼎城区了解到,现在农村最为紧缺的倒不是各类商品,而是发展县域经济所必要的资金。“因为资金问题,部分农民企业到了破产的边缘。”该区区委有关人士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

鼎城区虽然称“区”,其实是个农业大县,全区86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66万。上述人士告诉记者,近些年区委区政府也大力引进、培育了一些企业,虽然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但它们在发展中开创了自己的市场,也引进了较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是他们的一致愿望,但由于资金这一主要市场要素的短缺,现在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一些困难。

“作为地方政府,最盼望的就是资本进来。”鼎城区的上述官员称。

农村资金再度“失血”

在整个社会融资体系中,银行信贷占据七成以上的份额。在广大农村地区,工、农、中、建这四家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即使经历了前些年的从农村“战略大撤退”,目前依然还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这几家大型银行披露的一些业务数据,却颇值得玩味。

59%的网点、48%的员工分布在县域,这一直为农业银行引以为豪,特别是该行定位于服务三农的经营取向以后。但是,有据可查的数据是,截至2007年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12095亿元,在各项贷款余额的占比仅34.75%。
工行更是一家拥有10万亿资产、贷款总额5万亿的银行巨无霸,但遗憾的是,截至2008年9月末,工行支农涉农贷款余额仅1689亿元。

不过,对农村而言还有一个最大的资金“抽取器”,那就是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出县域产生的空缺,邮政储蓄网点迅猛扩展填补,邮政储蓄余额急剧上升。目前邮储银行2万亿元的存款,约有70%来自农村,但它基本上没有以贷款发放,而是大部分约定上存到各级人民银行及商业银行,这些资金最后被各家商业银行在城市“大发展”了。

经过银行机构的“大力腾挪”以后,广大农村在资金上的贫瘠就可想而知了。相关资料显示,农村经济所对应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仍低于城市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村广义货币供应量比率为1:2.3;而工业总产值与城市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比率为1:2.5。

北京银联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符文忠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战线收缩、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更是加剧了农村资金“失血”。

政府投入杯水车薪

这些年,发展农村经济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还是花费了巨大力气的,这从中央财政对三农支出的逐年大比例攀升可以看出。


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比上年增加801亿元,增幅23%;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实际上,财政部公布的去年12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去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增幅37.9%。

农村要发展,必然要求更多的生产要素来参与。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生产要素的参与,特别是资本的参与,因为资本是核心,资本的投入必然带来其余生产要素的参与。因此鼓励各种社会资本下乡对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就是必需的。

可以看到,国家财力对农村的投入,除了发放各种补贴,基本上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诚然,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钱不可能直接去农村开公司办工厂,再搞原来国有企业那一套。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有其它的、更多的外来资本来进入。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曾经撰文指出,未来农业现代化,其特点一是规模化,二是商品化,三是品牌化,这些都需要一定规模的资金才做到。而农民自身的积累少,资金也比较分散,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外部资本的参与。

金融下乡仅是“第一步”

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特别是农村金融的明显不足,已经被金融决策者所关注。为改变农村金融失血的状况、吸引各类资本进入农村,银监会2006年底就作出决定,从机构种类、资本限制等方面大幅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政策: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和银行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等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

据银监会披露,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超过了100家。1月12-13日召开的银监会2009年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增强各类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下乡对缓解农村资金饥渴有所帮助,不过从银监会统计的数据上来看,引入农村的“水”尚细,在庞大的资金漏斗面前,根本不可能完全解决农村资金“长久干旱”导致的资本不足。

有研究成果表明,每年农村金融资金缺口在1万亿元以上,从这点来说农村“缺钱”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好不容易引进来的几个项目,由于土地是租的,根本无法向银行部门融资。”上述常德市鼎城区委的人士称。

这其实不能苛责银行。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早就决定了他们在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生产、消费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路径,对资本匮乏的农村发展来说,资本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缺乏资本的投入,所谓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农民增收都是无源之水。

一个基本的判断是,能够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资本,既非政府的财政投资,也非“官方”的金融资本(中国的银行都是国家或国企控股,称金融资本为官方并不为过),而应该是市场中的资本。也只有这种市场资本在农村落地生根,才会发酵出一个个经营项目和企业,也可能使农村的消费力可持续。

资本下乡“吸引力”

资本是工业社会最具有统治地位的生产要素,资本下乡必然会带动人才、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流动,这远比一个家电下乡刺激农村消费、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要有意义。可以说,对农村进行资本“输血”,才是真正、持久地“撬动”农村经济发展。

记者了解到,在常德市鼎城区,外来资本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至少起到了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盘活了存量资产;二是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三是改变、扩大和巩固了工业体系;四是增加了财政收入;五是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资本下乡对农民增收是显而易见的。鼎城区委上述官员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招商引资除了帮助一部分农民进厂打工获得收入,更为重要的是,还带动了部分农民自己兴办工业,“主要是龙头企业主产品的下游产品配套加工企业”。

新价值的创造,必须是资本、劳动者和生产对象三者的有机结合,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力量。从发展趋势上看,土地与资本结合不可避免,“资本下乡”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资本如何才能下乡呢?资本是逐利的,如果资本不能获得有利可图的资源、项目,任何政策都是鼓吹不动的。在广大的乡村,除个别地方坐拥天然的地理资源,农村都有的资源那就是土地了。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可以说为资本下乡开了一扇政策之门。

法律专家在解读土地流转时认为,其目的不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对土地的管理权,而是调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农业,逐步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需知,流转、规模经营都是建立在资本条件下的市场行为。

建立起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将是资本下乡的关键所在。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