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调控:政府应否释手?
导语:有学者表示,在国外,大豆就是投机的玩物,我们要思考是否继续把它纳入粮食安全的范畴。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平 粮食主管部门的官员们正在为东北地区大豆价格的下滑伤透脑筋,而在半年前他们还对一路高企的豆价心急如焚。

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7月份,几乎一夜之间,急剧飙升至近万元一吨的大豆急剧贬值到3200元左右的水平。对于毫无准备的中国豆农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许多豆农受此前豆价上涨的激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以接近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中国官方试图履行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诺言,以3700元的价格前后三次下达了503万吨大豆收购计划。这个数字约占中国大豆年产量的三分之一,但这似乎丝毫没有影响豆价下行的趋势。政府定出的3700元的官价与加工企业3200元左右的市价互相博弈。许多加工企业用停产停收的手段应对官方的价格调控。

黑龙江省一位不愿具名的大豆加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政府把我的成本抬上去了,我在市场上怎么去跟别人竞争?”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普遍采用进口大豆,价格只有3000元左右,远低于东北地区本土豆价。

农民们也抱怨,他们并没有从政府收储计划中获利。“有人去政府收购点排了几天几夜的队,仅仅卖出了3200元的价格,品质差一点的大豆人家根本就不要。”黑龙江省密山市的一位农民说。

以供需水平为参照的传统粮食安全概念已经完全不适用于中国大豆产业。200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超过了3000万吨,2008年则突破了37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大豆产能维持在1500万吨左右的水平。中国大豆对外依赖度高达70%,这就意味着依靠国内市场满足自身大豆需求已无可能,“除非再增加2.5亿亩耕地专门种植大豆”。

这对于中国官方的调控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官方希望扮演弱势群体保护者的角色,防止粮油大幅下跌损害农民利益;同时防止价格暴涨或供应短缺,威胁消费者的基本生活。

但是,就像此前政府无力控制豆价飙升一样,控制豆价下滑的努力也难见成效。主导中国市场涨跌的是国际市场。“我们已经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必然要服从国外的定价权。”一位官方背景的粮食专家对记者说。

而决定国际市场涨跌走势的,除了供需基本面,还有燃料乙醇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投机资金等人为因素。

“在国外,大豆就是一个投机炒作的玩物,我们是否继续把它纳入粮食安全的范畴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因此,一些官员和学者私下对记者表示,政府应该释手。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